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雨竹)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與慕尼黑藝術之家,正於西展廳聯合呈獻互動式特展「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直至2026年1月18日。展覽展出12件1950年代至今亞洲、歐洲、南北美洲女性藝術先驅的環境藝術作品,包括三件亞洲藝術家的全新委約裝置作品。部分作品亦會在M+地下大堂、焦點空間及中庭展出。
踏入M+,便能看到韓國籍藝術家金守子以彩虹為主題打造的委約作品《呼吸》,這是特展的一部分。藝術家以半透明繞射膠片包裹了窗戶。變換的日光下,這份人工彩虹將照射到博物館的不同區域。
重製版日本籍藝術家山崎鶴子的蚊帳狀立體作品——《赤》有着明艷的紅色,原作打造於1956年;結構呼應了日本臥室床鋪上方的立方形蚊帳。觀眾可從作品底部鑽入,站在外部的觀眾則能看到作品內若隱若現的人影。
生於日本的德國籍藝術家鹽田千春,此次於焦點空間呈現委約作品《無限回憶》。鹽田千春常將自己作為母親的經歷融入創作。這次,她透過標誌性的紅線包圍起三條紅色長裙,象徵女性身體及其所承載的記憶與經歷。藝術家也希望這些「血管」般的紅線能呈現出陽光照射般的視覺效果。
感受女性內心之柔軟
在進入西展廳前,觀眾需脫去鞋履。走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重製版美國籍藝術家亞歷山德拉·卡蘇巴的《光譜通道》,觀眾可穿梭於具有庇護感的彩色通道中,聆聽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第32號作品管弦樂組曲《行星》的不同樂章,體會從出生到死亡,再重生的旅途。
《光譜通道》旁,是重製版意大利籍藝術家勞拉·格里西的《東南風(風速40節)》,觀眾可走入黑暗房間,感受強風,思考人與自然的聯繫。作品另配有同名影片,記錄了藝術家在世界各地拍攝的自然素材。
複製版法國籍藝術家塔尼亞·穆羅的《我們曾經知道》以高溫與聲音為基礎,原作打造於1970年,象徵當時藝術界對女性的排斥及不公。踏入房間,關上玻璃門,觀眾會感受到燈光帶來的灼熱感。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不適會在微有焦糊氣味的空間愈發強烈。
複製版美國籍藝術家朱迪·芝加哥的《羽毛室》是一個純白色的空間,鋪有300磅以零殘忍方式提取的鵝毛,原作採用的則是雞毛。觀眾可踏入這堆「柔軟」中,感受女性藝術家平和的內心。空間外還為觀眾配備了除毛滾筒。
重製版意大利籍藝術家南達·維戈的《宜居時空環境》,主體為鏡面盒子,玻璃板由各色霓虹燈照亮。觀眾可透過外置開關調節燈光顏色,與作品進行互動。
重製版巴西籍藝術家莉吉亞·克拉克的《房子即身體:穿透、排卵、孕育、排出》邀請觀眾穿梭於時而幽閉、時而失衡的空間,體會人類分娩的觸覺與視覺感受。
泰國籍藝術家碧娜里·桑比塔的委約作品《房屋在崩塌》由多個深色軟墊構成。走入這一空間,觀眾彷彿就走入了城市樓宇間。在展覽開放期內,這些「高樓」的結構或許會因為觀眾的互動發生變化;藝術家也希望觀眾能夠享受這種未知感。
慶賀作品內歷史軌跡
在重製版法國籍藝術家莉亞·盧布林的《穿透/排出(來自〈隧道底河流〉)》中,充氣透明隧道內布滿象徵排卵與懷孕的透明PVC球,邀請觀眾重返「母親子宮」。
複製版阿根廷籍藝術家瑪爾塔·米努金的《來打滾和生活吧!》由不同色彩的軟雕塑構成,配以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的音樂。觀眾可進入這一空間感受被包裹的安全感。
香港是展覽的第三站,也是亞洲首站。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展覽挑戰了邊界與定義,參展女性藝術家也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她指出,很多作品都於早年創作,而女性創作者所展示的歷史軌跡也是館方想要慶賀的。
M+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助理總監、特展統籌策展人施羅素;藝術之家藝術總監、特展聯合策展人Andrea Lissoni;米蘭文化博物館館長兼米蘭市跨文化項目與公共藝術總監、特展聯合策展人Marina Pugliese早前接受記者採訪。
施羅素表示,此次展覽着眼於早期常被忽視,且還未被完全記錄的女性藝術,極大地推動了M+對跨學科跨國藝術史的研究,同時幫助團隊進一步理解了沉浸式環境作品的世系。
Marina Pugliese表示,當團隊在揀選展出作品時,他們發現了女性藝術家極具意義的貢獻。她認為展覽集合了類型不一的作品,有些可被視為感覺論的作品,如討論女性身體、分娩過程等。其他則為抽象作品,或介於抽象及感覺論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