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韩美林接到了一项沉甸甸的任务——担任吉祥物设计组组长。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使命。面对“众口难调”的困境时,他一度想要放弃。但他顶住了压力,全身心投入设计当中,经过了连夜的奋斗与打磨,5个可爱的娃娃跃然纸上,福娃的形象应运而生。十七年过去,福娃的形象依然在国人的记忆里留存。
韩美林说,没有童心,当艺术家是不行的。正是这颗赤子之心,让他笔下诞生了永远天真、温暖的“中国使者”。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奥运精神,更是一个民族对世界和平与美好的永恒祝福。跟随《吾家吾国》主持人王宁的镜头,一起聆听韩美林讲述创作福娃背后的故事。
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要一位能诠释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家,来担纲吉祥物设计重任时,韩美林成了不二之选,当韩美林接下这一重任,他面对的不只是艺术创作,更是一场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考验。
当时,作为要面向全球、覆盖不同年龄层、兼顾文化深度的奥运吉祥物,各方期待截然不同:有人希望突出厚重的传统文化符号,有人则期待更具现代设计感的简约造型,还有人则关注形象能否让孩子喜爱、让国际观众读懂。
王宁:您的压力得多大?
韩美林:众口难调,你再有美感,人家说没美感你怎么办?所以我真是不想干了。
王宁:那您怎么办?您怎么坚持自己的原则?
韩美林:既然国家让我当设计组组长,那对不起了,那天夜里12点,我说你们都走,我一夜把它设计出来,几十个领导都来指导,我听谁的,我说听我的,你们都走吧,都睡觉去了。我一夜吃了两次救心丸,淋了一次冷水澡,早上出来了,我说就是它了。第二天早上没想到,我们吃早饭的时候,全桌都说“我们见到曙光了”。
正是经历了那个夜晚的触动,韩美林跳出了刻板的表达,五个带着“奶香”的福娃应运而生。
“福娃之父”称号的背后,是上千个日夜的反复打磨,他将中国“福文化”刻进了每个娃娃的名字里,用“北京欢迎你”的谐音传递热忱,这些圆润、灵动、笑容灿烂的“中国使者”,承载的不仅是奥运精神,更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开放态度。
王宁:韩老,您17年过后再看这五个孩子什么感觉?
韩美林:我感觉还不大过时,孩子还是喜欢。
王宁:其实按岁数,他们都17岁了,但是他们永远长着孩子一样的笑容,孩子的天真,所以您也是一个有童心的人。
韩美林:没有童心,当画家是不行的,必须有童心。当时孩子的心情就是世界美好,但是世界也有痛苦,也有灾难,所以我到现在我反对战争。
王宁:因为奥运会就是象征着和平、美好,奥运会召开期间不可以有战争,这是国际惯例,所以它本身就是希望世界和平最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