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近两年,留学的版本答案不是美国,也不是英国,更不是澳洲,版本答案属于回流阶段,港新反而热度一下暴击起来了。
你就看今年申提前批的,申请量都暴涨了2倍多,这是啥概念?基本国内的一些学霸外加海本的一些学生都在往港校挤兑。今年港校注定是offer难求的一年,不只是港三会这样,连港四五的港理工这些也一样会水涨船高。
但港新毕竟学校少,竞争虽激烈,但本身有一定门槛要求。整体来说,申请困难模式激增的话,还得看今年的英国大学这边。尤其是下面几所,属于bar一年比一年高。
No.1快无敌了的IC
话说IC这个学校的确这两年快无敌了,2025年大环境对英国大学来说属于不好的一年,这个学校还逆流而上,门槛不降反增,一堆北美的学生也往IC跑。交了港校押金的一部分学生后面被IC从候补名单里面捞回来后,果断押金都不要了,也要往IC奔赴,帝国理工这个学校今年QS继续压榜第二,属于惊艳了两个QS版本了。
为什么说,IC这个学校今年会比港校这种还要卷?
一是本科这边,ic的本科总体录取比在10%左右,不分专业录取比在3%左右,这个录取比,相比牛剑都算压制的。牛剑的总录取比都比这个高点。
外加北美那边STEM专业对中国学生的劝退,很多对这方面有专业硬核需求的把注意力都交给了IC,IC属于目前全英这么多大学里面,最符合大多中国学生心意的一个学校了。吸引值直接被拉满。
二是硕士这边,硕士这边更卷,需要的门槛现在要求更高。除了本身ic是绩点控,外加申请这块尤其是商学院这种,双非直接都不在list,递交的资格都没有之外。学校核心都在靠面试筛选学生,而面试的通过率,是一降再降,前几年面试通过率还能再35%左右,今年20%都不到,2026这个申请季,估计还能再创新低。你所有学术材料和文书都过了要求,会发现,自己面试直接被卡了。
另外,就是ic是接受defer的学生的,你不只和同一届学生在战斗,你还在和过去的学生,以及部分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同场竞技,好的学校,大家都需要抢一抢,才能把好的名义给传播出来,IC就是这么一种学校。
三是近几年就业行情不好,很多学生就想着延缓就业,继续读书,然后继续读的前提是需要刷名校,这种现象又在蔓延。现在的英国留学呈现两极化,去qs100以后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因为有些学生觉得毕业了,就业也就这么回事,就没之前那个内驱力了。但追求名校的学生,也来越多了,大家多在往少数位置去挤。这种情况一多吧,IC这种学校就渐渐地狱难度了。
No.2开始复苏的LBS
伦敦商学院这种学校在经济行情好的周期里面,可能没那么受欢迎,毕竟读什么都好就业。但在行情波动的时候,这种学校的含金量会一下子和其他学校对比开来,形成强烈的反差。
LBS这个学校之所以这两年开始复苏,核心还是因为就业形势太好了,毕竟这个学校的在读学生,入读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准备简历,然后不是在改简历的路上,就是在投简历面试的路上。这个学校就像一家求职学校一样,氛围感给你拉满。虽然没有本科,硕士专业也少得可怜,但抵不住申请的人数暴涨。
以2025为例,LBS这个学校申请量单个暴涨210%,极其夸张,感觉国内学生都觉醒了。就是冲着就业去的,回国也好,留在英国也罢,都可以接受。
其实LBS的录取标准不低,整体申请量经过猛增后,录取比降低到11%左右,部分专业更低,尤其是那些要工作经历的专业。而且基本要gmat等成绩,平均gmat分数都在710左右。基本每个专业都有面试,学校不只看重你学术背景,还看重你相关工作经历和实习经历等等。学校要的不是那种单纯搞学术的,而是懂就业的或者说本身能为别人创造就业的那种人。
说实话,作为全英顶级商学院,LBS在国内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并没那么高。懂行的人会很懂lbs的含金量,不懂的学生,觉得这个学校都没参与排名,是什么乱入学校。所以,不少学生和家长对这个学校是有信息差的。只不过被就业行情所迫,才渐渐把这个学校的好处给念叨起来了。毕竟据Universityliving的数据,LBS就业率在毕业后三个月内高达97%。还剩下的那部分,继续进修去了。不能就业的实在是少。
总了个结:这两个都是好学校啊,像今年这届学生入读,不少学生都在降bar,即使是ucl这种,好多缝合课程也调低了难度,比以前更好录了。调的更低,更没下限的是格拉,南安,利兹这种。即使一些比较老牌一点的学校比如Durham和华威,今年也降bar严重。前几天还写了一篇相关的内容,大家可以去参考下。
不同环境,不同行情的时候,很多学生对留学这件事的诉求其实是不一样的。行情好的时候,很多学生学校也没那么挑,更多的可能在乎专业,自己能读下去,环境也会考虑,会考虑更多因素。现在不一样,专业什么的没那么多所谓,学校牌子各方面会觉得更重要些,更一锤定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