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8月19日,由国家档案局组织编纂的《抗日战争档案汇编》新书在北京发布。56册新书聚焦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历程,系统展现了军民一心、共御外敌的红色记忆。
此次上新的《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影印书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建设以及对敌斗争的历程为主线,其中多数档案是首次公布。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洁鸿介绍,通过这些珍贵档案资料,大家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工作和对敌斗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同根据地人民的血肉联系,这对于在极端艰苦环境下,坚持敌后抗战斗争直至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经济工作专题档案:厉行节约破封锁
记者注意到,此次出版的56册新书中,关于抗日根据地经济工作的专题就有8册。该专题系统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情况,特别收录了根据地发布的多篇关于厉行节约的文件。
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编研处处长贾坤介绍,他们收录了一件1941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关于厉行节约,减发一个月菜金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停发菜金的办法是10月减发半个月,11月减发半个月,两个半个月为一个月,以便陆续生产、逐渐节约。这里有一件关于政权机关团队生产节约的决定,其中指出,加强生产提倡节约是目前解决经济困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工作。
据介绍,国家档案局于2016年6月启动《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组织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面开展馆藏抗战档案的梳理、鉴定和汇编工作。截至目前,已出版图书136种692册。一份特别的档案 展现军民鱼水深情
在此次出版的《抗日战争档案汇编》新书56册中,收录的档案都是完整影印。其中,有一册把主要的篇幅留给了一份文件,这份特别的文件很厚,足足有400多页。当时,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中,保管这样的一份文件要面临生死考验。
在山东省档案馆,记者见到了这次收录进《抗日战争档案汇编》新书的这份特别的档案文件——1940年山东省联合大会召开后出版的《山东省联合大会特刊》。超过400页的会议文件,虽然很厚但却保存完好,它曾被一位村民小心保存了近40年。
为巩固敌后根据地政权建设,1940年7月,山东各界代表300余人在沂南县秘密召开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会后,出版了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特刊》。这本书共有20多万字,印数极其有限,是一份抗战时期少有的资料。
1941年,在日、伪军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发起大“扫荡”的紧急关头,村民王换于被委托保管这本《山东省联合大会特刊》。虽然不知道书中的内容,但是王换于知道这本书很重要,为给这本书找个安全之地,王换于频繁转移,有时藏在山洞中,有时埋在小树林里,更多的时候是随身携带,睡觉也不离身。
山东省档案馆编辑研究处副处长陈晓介绍,王换于保存这本珍贵的档案文献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历经了多次日军的扫荡,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艰难,到了1978年把这份档案交给了沂南县的文化部门,然后被山东省档案馆珍藏。
王换于还冒着生命危险抚养革命后代。当时,为了躲避日军的围剿,八路军和山东党政机关被迫不断转移,部队机关托儿所也跟着转移,王换于主动请缨办起战时托儿所。为了呵护革命将士后代,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的孩子,致使3年中自己的4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为了抗战胜利,这位“沂蒙母亲”无私无畏,奉献着大爱。在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中,每一份档案文献都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侧记。在这部颁发于1943年的拥军与战争动员法令,详细展现着敌后抗日根据地拥军的政策。
山东省档案馆编辑研究处二级巡视员陈孟继介绍,这部法令的效果,比如到抗战后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正规军达到27万、民兵武装达到200万人。还比如,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这种全民拥军、参战的生动氛围。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抗战时期,冀中军民在横无际涯的青纱帐里伏兵游击,来去飘忽不定,机动灵活袭扰敌人。在此次新收入《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的档案中,有不少有关“青纱帐”的档案,它们记录着抗日敌后战场的斗争智慧。
《黄河大合唱》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词“河东、河北高粱熟了”“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等,描写的就是中共华北敌后游击战利用青纱帐的场景。
这份首次公开的档案,记录于1942年6月,是中共冀中区委、冀中军区关于青纱帐时期的工作指示。翻阅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其它档案,这些档案的名称都含有“青纱帐”三个字。
河北省档案馆编研开发部一级调研员尚宏雁介绍,夏秋季节,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生长茂盛,好似青纱织成的帐幕,因此被称为“青纱帐”。在抗日战争时期,高大连片的“青纱帐”为八路军提供了天然的隐蔽条件,因此华北平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习惯称呼夏秋季节为“青纱帐时期”。
1938年起,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创造性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平原地带本不利于游击作战,但八路军巧妙利用“青纱帐”的隐蔽条件开展游击,有力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这份工作指示,不仅分析了冀中区今后的斗争形势,还作出了转变斗争策略的关键指示,为冀中军民最大限度保存抗日力量作出了贡献。
尚宏雁介绍,在指示这部分提到,今后斗争形式主要是高度分散的,广泛的游击战争。指示提到,在县区游击队进行精编,区保持30人、县保持200人,分散活动。这些指示也体现了冀中抗日武装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
1943年夏,晋察冀军区第八军分区的50余名官兵,巧妙周旋于“青纱帐”中,粉碎日伪军1500多人包围,仅伤亡4人即毙伤敌90余人,创造了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也让“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成为人们永远的抗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