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胡可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食品产业在革新中坚定前行。4月23—25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在北京召开2025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大会以“科技赋能 引领食安健康新变革”为主题,汇聚全球智慧,重点聚焦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新兴技术应用、新资源挖掘、标准法规发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等,为全球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国内外食品等多个领域的逾百位专家进行报告和交流,共同探索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课题。
应对新挑战,推动食品产业向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在致辞中表示,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促进了食品产业从传统方式向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总体来看,四方面的发展趋势将对食品安全与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前沿技术为食品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革。人工智能(AI)和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与食品产业深度融合,将实现传统食品产业技术体系的颠覆性突破,重塑食品产业柔性制造与精准智控的新范式。
二是交叉融合催生食品产业新业态。食品科学与临床营养等跨学科的技术交叉,生物制造在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中的创新应用,食药物质在拓展食品健康效益中的多维探索,新型功能配料研发体系的持续升级等,将构建食品原料供给新方式、催生食品产业新业态。
三是科技赋能风险防控,构建全球食品安全新格局。食品安全无国界,面对新污染物风险、食品欺诈掺假等全球性问题,亟须全球协同治理。基于科学证据的风险评估新方法和新技术、食品真实性检测技术、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等,将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全球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四是及时发声助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面对超加工食品(UPF)等新概念可能对全球食品产业发展和消费者健康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从循证科学的角度上,聚集中外科学家集中发声,传递科学的声音,成为推动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工作,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致力于构建监测精准高效、评估科学权威的食品安全监测评估体系,统筹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下一步,一是全力推广食品数字标签应用,持续优化和完善数字标签管理,探索数字标签的多场景应用;二是全力推动食品健康声称工作,以食药物质的健康声称为切口,以数字标签为载体,协同研究推进食品健康声称工作。
“市场监管总局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着力提高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机制,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加大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力度,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能力建设,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说。
农业农村部质量监管司二级巡视员李家健表示,农业农村部坚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摆在重要位置,加大质安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的支持培育,加快监管检测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加强绿色优质标准模式的研制推广。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攻坚关键技术,狠抓问题整治。二是运用先进手段,强化风险防范。三是推广绿色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四是完善标准体系,提升产品品质。
强化全球协作,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指出,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与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将携手推动创新技术发展,实现食品质量提升,粮食损耗降低,促进全球健康平等三大目标。
“中国是食品科技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食品科学体系庞大;持续产出的大量科研成果,为保障食品安全贡献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主席塞缪尔·戈德弗洛伊(Samuel Godefroy)看来,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都在推动食品系统更加可持续、高效。科学证据要用于指导食品监管机构的决策,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利益,提升消费者的信任。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问题,尽管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指出,食品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污染等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法添加问题还时有发生。她认为,需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技术,落实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运用食品安全科普新理念,强化全球协助共同应对食品安全新挑战。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资深顾问Patrick Wall介绍了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最新动态。他说,欧盟食品安全的核心原则主要包括:预警原则、科学依据、可追溯性、透明性。其中的预警原则强调,如果存在疑问,优先保护公众健康。在欧盟“从农场到餐桌”战略下,食品安全不再被孤立看待,而是采用风险-效益评估方法,加以综合考虑。他表示,中欧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合作领域包括共同开发食品安全数字工具、分享污染物限值的制定方法、协调食品接触材料相关规定、共同推进可持续食品创新等方面。
把握新动向,构筑食业新未来
通过精密发酵技术高效合成功能性蛋白,为解决传统畜牧业资源消耗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坚在会上围绕“生物制造与新质蛋白”进行分析。“新质蛋白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营养健康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陈坚指出,新质蛋白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亟待攻克,如高品质植物蛋白的生产,微生物菌体蛋白发酵和提取工艺的优化等。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围绕新质蛋白,我国政府和学术组织正在全面推进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与技术研发等相关工作。主要包括AI驱动的新质蛋白设计研制、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与绿色制备、新质蛋白负碳、负氮生物合成、评价体系构建与多元场景应用等。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热度持续攀升,“人工智能+”不断拓展。麦肯锡相关数据预测,即便是在农业这样的传统产业中,生成式AI也将为其带来至少400亿美元的经济增量。
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共同发布“聚焦生物制造 拥抱人工智能——全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热点”。该热点清晰指出生物制造和人工智能在食品产业未来发展中的关键应用领域,为解决食品产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贡献科技力量。
推进新食品资源精准营养功能挖掘及其在全生命周期健康食品中的应用,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至关重要。“重点关注高价值新食品资源,如HMO、HMB等在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为全民营养健康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南开大学特聘杰出教授王硕指出,要精细地分类式研究新食品资源及功能活性成分,促成新食品资源及其功能精准营养化。聚焦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特点,提倡特殊慢病人群和重点营养需求人群个性化营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来源于食品及其副产品的天然提取物的功能应用不断拓展。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食品组学实验室负责人兼代谢组学平台主任亚历山大·西丰特斯(Alejandro Cifuentes)介绍说,微藻食品及食品副产品是具有前景的天然来源神经保护分子。实验室通过食品组学研究了不同天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保护活性。研究结果为某些天然提取物的神经保护机制提供了新证据,为其作为神经保护化合物的潜在来源迈出了重要一步。
大会主场活动中,来自IFF、伊利、百事、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乐斯福、安琪酵母、艺康、康师傅等国内外食品行业的企业代表参与企业家高峰对话,分享创新实践。同时,大会围绕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与应用、生命早期营养与健康、食药物质拓展食品健康效益、临床营养与食品科学的精准融合、新功能配料的开发应用、基于科学证据等级的新污染物与新评估方法、真实性检测技术等内容展开了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