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当前位置:新闻 > 国内 > 正文
大兴安岭边境“防火墙”上新 “视频瞭望平台”替代人工监测
2025-05-05 来源:央视新闻

随着气温回升,大兴安岭林区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春防紧要期,黑龙江、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林区各单位陆续开启林草火灾防范各项工作。

多种手段筑牢

边境森林草原“防火墙”

漠河、呼伦贝尔等地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达数千公里,边境火灾防范压力巨大。当地通过修筑防火隔离带、靠前驻防队伍等手段,不断筑牢边境森林草原“防火墙”。

总台央视记者 唐国荣:这里是大兴安岭北侧的边境小城漠河,在我的脚下是去年当地刚刚新修的一条防火应急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和普通的柏油马路相比,这种防火应急道路都是由粗的沙石铺就而成的。修建这样的公路目的有二,第一个就是在发生森林火灾的时候,对于火势能够起到很好的物理隔绝的作用,另外一个目的是能够快速地帮助我们人员物资包括装备,快速地抵达发生火灾的点位,进行火灾的扑救。

漠河与对岸的俄罗斯隔江相望,作为自然隔离带的界河黑龙江宽约200米,为有效隔绝境外火越江蔓延过来,当地近年来不断加密拓宽沿江一带的防火应急公路,总里程由过去50公里拓展至现在的150公里,公路宽约5到10米不等,通过防火公路与自然隔离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发生火灾时,队伍能快速集结,有效阻隔火情的蔓延。

同样作为边境城市的呼伦贝尔,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的是广袤的草原,春季这里十年九旱,遇有大风天气极易形成入境火。当地通过综合运用技防加物防等手段,构建起森林草原火情24小时监测预警体系。

进入春防,呼伦贝尔森林消防队伍陆续派出多支队伍,携带专业设备装备,进驻30余处重点高危火险区实施靠前驻防,全力应对大兴安岭森林草原雷击火灾。

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呼伦贝尔支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 岳雪:今年春防以来,我们支队已经累计派出了8支分队,在重点地段投入300人进行驻防,在边境一线进行前置备勤。遇有任务,前置指挥组可以带领队伍第一时间到任务现场进行处置。

直升机载人巡护

全面提升火灾扑救效率

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兴安岭山高林密的环境,提升火灾扑救效率,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不断锤炼队员灭火本领,充实直升机数量,逐步打造起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1小时响应圈”。

进入4月,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正式开始了今年林区滑降队员的复训任务,扑火队员们登上10余米高的索降塔,依次通过绳索慢慢下降到地面,模拟乘坐直升机在林区巡护时下降至地面的情形。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航空特勤突击队队员 祝经宇:我们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训练,基本上我们绳索滑降是属于常态化的,每周会进行2到3次塔上绳索滑降,也会进行一些野外滑降训练,目的是快速抵达火场,尽早控制火情。

护林局的队员告诉记者,他们配备了9架直升机,林区有火情时,直升机搭载全副武装的扑火队员,最远1小时左右就能抵达现场开展处置。

总台央视记者 唐国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10余名特勤队员将会乘坐我身后的这架直升机,开启他们今年春防紧要期靠前驻防、载人巡护的各项任务,每天出动两架次,每日巡航的里程超千公里,这样的任务将会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10月份。

利用直升机开展巡护,发现火情队员们通过索滑降到现场实施扑救工作,而在火势较大无法扑救时,则在火场附近开设机降点,待直升机降落到地面后,队员们就近奔赴火场进行处置,最大限度节省了扑火队员的体力。

去年夏天,内蒙古雷击火频发,借助于“飞机+森防”这一协同灭火的优势,航空护林局的队员们成功扑救了43起雷击火灾。

科技手段不断助力

林草火灾防控

每年4月起,大兴安岭林区陆续开始出现雷击火,位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的呼中林业局,春防中后期到夏防期间是雷击火防范的重点时段。当地通过加装森林火灾监测设备,不断提高科技防火力量,提升火灾初期发现和扑救的效率。

呼中小镇地处高纬度寒温带,森林防火总面积达近百万公顷,这里春季多大风,雷电活动频繁。为了有效应对林区雷击火,国家林草局在当地建立起国内首个雷击火综合试验基地,通过布设多台大气电场仪等设备,实时感知雷暴天气发展状况,捕捉雷电强度、落雷点位等信息。

黑龙江省呼中林业局森林防火办 徐志伟:以往没有这套系统之前,我们都是通过人工被动地由瞭望塔报告,发现火情以后进行扑救。通过目前科技的加持,我们可以提前预判雷电的落点,提前做防范准备。

利用这套装备和系统,4月20日,他们接收到了大兴安岭今年的首次落雷预警提示。

黑龙江省呼中林业局森林防火办 徐志伟:这是我们前几天通过国家林草局森林雷电监测网监测到的雷电落点信息,预示着大兴安岭雷击火防范工作进入了正式阶段。

接到雷电落点提示信息后,林业局第一时间派出专业队携带无人机等装备赶赴落雷点,排查闪电是否引发森林火灾,直到现场确认无火灾隐患后再返回。

据介绍,今年呼中区的雷电预警监测设备已经增加到了10台(套),通过不断加密预警监测网络,做到有雷击发生时,第一时间自动报告,大大提升了雷电预警的感知能力。

这两年,在黑龙江漠河,当地通过对瞭望塔系统进行迭代升级,搭建起智能化“视频瞭望平台”,替代了过去人工登塔监测森林火情的方式。瞭望距离可达15公里,不仅在火情监测上实现了全天候和更大范围,智能化“视频瞭望平台”在发现火情后,还能第一时间将起火点位自动放大32倍,锁定点位。

黑龙江省漠河林场防火专责 齐永刚:它会把火情位置自动锁定之后,把当地的火场坐标显示出来,通过报警的形式,还有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我的手机上。

前端设备加后台大数据系统,“互联网+”的智慧林业管理模式,让大兴安岭各个基层护林单位对火灾隐患的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借助“人防+技防”等多种手段,漠河已经连续37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