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下午,婴幼儿配方食品创新研究与发展学术论坛在西安举办。作为第十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的重要组成之一,论坛由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支持。本次会议由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殊食品监管处许新艳和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婴幼儿配方食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荫士安主持。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殊食品监管处许新艳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婴幼儿配方食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荫士安
主题分享:婴幼儿食品品质与政策研讨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围绕“仔猪模型评估早产、低体重婴儿营养研究”展开分享。他指出,仔猪生理结构、代谢与人类相近,且伦理易接受、成本低,是研究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的优质模型。当前全球早产率10%-15%、我国达7%-10%,母乳虽理想但纯母乳喂养率低。该模型已证实水解蛋白配方粉可提升耐受性与营养吸收,未来将推动模型标准化,助力婴幼儿食品研发。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婴幼儿配方食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荫士安聚焦“婴幼儿配方食品品质提升的建议”展开分享,指出配方食品品质提升需以母乳为核心参照。母乳成分复杂且动态,含上千种蛋白质、30多种酶及多样微生物。婴配食品应优化宏微量营养素结构比例、减少热处理、提升生鲜乳比例,结合组学技术评价,以满足婴幼儿发育需求,减少便秘、过敏等不良反应。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营养一室主任方海琴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营养一室主任方海琴围绕“《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进行解读,介绍了新版GB25596-2025在旧版基础上的优化,包括基础营养成分含量调整,新增生酮、防反流等6类产品,限制蔗糖添加,安全指标直接引用通用标准,标签新增冲调参数等要求。此通则设定了2年过渡期,后续将加强标准宣贯与注册衔接,更好地满足特殊医学状况婴儿的生长发育需求。
专业分享:早产儿健康与婴配奶粉创新策略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庄佳璐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庄佳璐分享了“早产儿配方奶粉对早产儿生长发育与安全性临床研究”,该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入组90例早产儿,两组体重、身长等生长指标相近。其中,试验组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更早、住院时长更短,且无牛奶蛋白过敏。目前院外随访仍在进行,后续将进一步分析组间差异及临床意义。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傅玲琳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傅玲琳围绕“低温工艺赋能婴配奶粉:AGEs减控与低致敏性新策略”展开分享,并指出婴幼儿过敏风险高,膳食AGEs或是重要诱因。其团队建立AGEs检测、数据库及评价体系,证实低温工艺(如D90液替代喷粉)可降低婴配粉AGEs,呼吁将“低AGEs”纳入行业标准,为低致敏婴配粉研发提供可行方案。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研究员赵艾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研究员赵艾以“乳铁蛋白对生命早期的健康作用:一项基于中国婴儿的真实世界研究”为主题进行介绍,提出乳铁蛋白强化配方粉效果与母乳喂养相近。其能显著促进婴儿身高增长、维持适宜体重,减少腹部胀气、降低喂养困难,还可优化肠道菌群,且12-18月龄婴儿仍能保持这些优势,为生命早期健康提供支撑。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杨波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杨波围绕“母乳来源长双歧杆菌对生命早期肠道屏障和骨骼代谢的调节”展开分享,他指出母乳中含有细菌、真菌及多种微生物,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是其中的优势菌,可有效调节生命早期肠道屏障功能、助力肠道健康,还能促进骨骼代谢,为婴幼儿肠道与骨骼发育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