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全力打好秋粮丰收攻坚战 看安徽合肥如何“虫口夺粮”?
2025-08-1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当前,正值水稻产量形成和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面对眼下高温干旱、高湿多雨等交替急转出现的复杂气象环境,安徽省合肥市农业农村部门以大力推动水稻等在地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向“绿”而行为主线,分类分区发挥“虫口夺粮”保粮安、“生态护粮”优环境等绿色防控“无形良田”的多重增产功能,落实落细秋粮稳产增产措施,加力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人、技、物”全要素投入保障

备足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精准测报+技术服务+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一系列“粮草”。高温之下,农技人员直达生产一线服务不降温。合肥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及时调整优化“市级专家团+县级专家组+乡镇包联+农技人员联村”服务机制,累计派出各类技术指导组471个、各级各类农技人员1450人次,打通绿色防控“最后一公里”,推动防控集成技术入村入田。强化病虫害测报设备投入+专家组综合研判。“针对当前水稻生长关键期,市农业农村部门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持续加大智能监测设备维护和投入,全市设立了25个病虫害基层测报点、17个市县共建测报点,已提升建成植保智能监测点12个,加大对重大病虫害实时监测力度。”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植保站站长曹超杰介绍道。自5月中旬开始,该市分作物、分阶段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风险排查,每周形成病虫专报,分县区对病虫趋势进行分析研判,目前共报送专报96期,发布水稻病虫情报33期,为科学精准指导防控提供第一手资料。

田间“虫情”明,打好防控“组合拳”的装备配置更加有的放矢。庐江县是典型的双季稻(早稻、双晚)、单季稻(中稻、单晚)“四稻”混栽区,水稻种植布局和病虫害种类复杂,为全市强化绿色防控,促进农药减施增效和水稻提质增产增收提供了“物技联配”试验田。“目前,我们在绿色防控技术集成配套的设施投入上,投入资金82万元,正在加快配备螟虫性诱补器和诱芯、智能迷向释放器、二化螟迷向散发器等设施14200套,以及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防控药剂,先期集成配套防控设备运用覆盖面积3.5万亩,以此带动全县绿色防控等关键提单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韦刚向记者介绍道。据悉,合肥累计投入水稻病虫害防控资金1578万元,推动绿色防控装备的推广与升级。

“种、防、服”全周期加强防控

加强水稻等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生长周期绿色防控。种子药剂处理是绿色防控的关键,能够有效控制种传病害和前期病虫危害,防控功效事半功倍。早在水稻育秧之初,合肥便通过全市水稻种子处理技术培训班、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示范指导等方式,全力做好水稻等绿色防控的“开篇文章”。围绕预防秧田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积极推广“非化学防治+三防两治”水稻全生长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这种模式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施送嫁药等措施降低秧田期病虫基数,穗期结合理化诱杀、灌水灭蛹、施用生物农药等绿色措施替代部分化学农药。”正在田间查看二化螟性诱设备安装情况的肥东县农技中心植保站站长柯章祥介绍道,“这种技术模式让水稻移栽后45天内无需施药,相较于传统防控方式,能够减少2-3次用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5%,综合防效达到85%以上,真正做到了安全、高效!”

小农户防控能力弱、用药不科学不规范的难题如何解?合肥积极推动各地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政府补助等方式,不断提高组织化、专业化防控水平。“今年我们投入专项资金对管理规范、服务能力强、规模较大的病虫害防治组织予以补助,用于开展水稻统防统治30万亩次以上。”肥东县农技中心植保站副站长钱志恒介绍,“同时,我们还将小农户纳入规模化作业中,周边大面积打药时,免费为他们开展飞防作业,减轻小农户防控负担。”

目前,合肥共有699家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正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投入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大中型药械4329台套,日作业能力达到100万亩,确保防治工作“不漏一田,不落一户”。

“点、线、面”全方位绿防示范

建好“点上突破、面上示范、全域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田”和“样板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在巢湖市炯炀镇,200亩再生稻的头茬已成熟,长势喜人。“水稻田除草一直是个难题,除草剂用量大了,还容易产生药害。”种植大户王世昌望着自家金黄色稻田,向记者谈起新的防控技术运用时难掩丰收喜悦,“今年我们用了覆膜机插秧新技术,不用打除草剂,大大降低了成本。一开始我还不太相信,没想到控草效果这么明显,长势也更好了!”今年,合肥市积极推动覆膜机插秧试验示范,设立100亩以上示范区45个,总面积达10000亩。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能够通过阻断光照抑制杂草生长,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示范区农药总用量下降超过60%。

种植大户王世昌家的这块田恰好位于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范围,既要保障农业生产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如何实现病虫害高效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在大力推广覆膜机插秧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还安排资金120万元,用于支持巢湖一级保护区内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按照面积对实施主体进行补助。”巢湖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荚恒斌表示,“同时,我们还计划安排资金50万元,辐射推动一级保护区外水稻绿色防控示范片建设,组织周边种植农户开展示范观摩,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绿色防控的推广应用中来。”今年以来,合肥共创建水稻绿色防控示范片128个,示范区面积9.5万亩,辐射带动全市绿色生产面积125万亩,引导广大种粮主体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守护好“一粒米”的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

作者:聂僖曼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