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巩固有力度 助农有温度——农行云南省分行金融支持脱贫地区发展记
2025-08-1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产业缺乏韧性、脱贫劳动力稳岗承压、部分地区内生动力不足等“硬骨头”,是全国脱贫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间面临的共同挑战。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这些问题仍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

应对挑战,筹谋未来。云南在用好常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具”的同时,创新搭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竞赛平台,借力金融涓涓之水,浇灌云岭乡村、富民产业。截至2024年末,云南省88个脱贫县贷款余额1.19万亿元,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4167亿元、规模全国第二。

在竞赛平台之上,农行云南省分行尤为亮眼:在2020年至2024年监管部门对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情况考核评估中,连续五年评价优秀、得分同业最高。2025年6月末,县域贷款余额4030.04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820.85亿元,年均增速12.82%,在可比同业中率先突破4000亿大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系统内首家突破1000亿元大关,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余额达106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775.49亿元,年均增速16.84%。

因农而生,姓农为农。一串串数据,看似生硬,实则温暖,是农行云南省分行深耕“三农”沃土的坚守,亦是将为农初心落实落细在万千农户身上的生动写照。近日,记者踏访云岭,行思探问,对农行云南省分行金融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有效借鉴。

聚焦高原特色农业,提升金融产品与农业产业匹配度,向全产业链供给个性化金融服务,持续增强脱贫产业韧性

“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和游客亲切交流。

“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精品在保山。”这是当下咖啡爱好者和咖啡行业都认同的一句话。可谁能想到,2022年之前这里的咖啡产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那时,种植端以分散的小农户种植为主,咖啡豆品质参差不齐;加工环节,众多小微咖企设备落后,精深加工率低;市场层面,咖啡价格受全球供需关系、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咖企收入锐减,60万咖农的“钱袋子”堪忧。

就在这一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咖啡精品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措施》,农行保山分行以此为契机开展实地调研,在金融系统首创植入地名的信贷产品——“保山咖啡贷”。

“农行帮我解决了大问题啊!”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委会9组的邬富芹是地地道道的潞江坝农民,2023年承包了600亩土地种植咖啡,生产经营缺乏资金,农行了解情况后为她办理了50万元农户贷款,免抵押担保,利率也低。如今,她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咖农。

既让小农户不掉队,也不让龙头企业愁贷,农行保山分行盯紧咖啡产业链上这两个“关键”,持续、精准供给金融服务。

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精深加工、电商销售、咖啡文创于一身的企业。2023年,该公司受困于咖啡生豆季节性收储资金紧张难题,一“贷”难求。农行保山分行创新方式,采取知识产权质押方式为其授信1500万元,满足了公司的个性化需求。截至目前,农行保山分行累计支持咖啡产业贷款3566万元,支持咖啡企业12家、咖农181户。保山小粒咖啡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游客在保山隆阳区咖啡直播基地购买咖啡。梁志强 摄

如保山的咖啡产业一样,通过脱贫攻坚阶段的产业帮扶,云南省脱贫地区基本实现了特色产业的“从无到有”,但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弱等问题继而成为扶贫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过渡期以来,农行云南省分行带着思考,将力量持续向高原特色农业汇聚,组织专业团队走访超千个村镇,访谈数百位行业专家,联合地方政府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从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资金循环、经营主体风险图谱中抽丝剥茧,做到产业链延伸发展到哪里,金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几年来,农行云南省分行共推出了“普洱贷”“云花贷”“茶咖贷”“宾果贷”等20余个特色金融产品。

助力产业,金融产品要准,金融服务更要快。农行化身金融产品“智造者”,进一步提高便捷度,让金融服务紧跟产业发展节奏。

2022年农行云南省分行通过数字化创新,推出“惠农振兴通”平台,并陆续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惠农支付点、走村入户小分队,组织开展“送金融服务下乡”等活动,实现了金融服务从“足不出村”到“足不出户”的升级。

村民在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的惠农通支付点办理业务。梁志强 摄

乌蒙山区曾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中昭通市脱贫人口在全国地级市中最多。在昭通市镇雄县泼机镇瓜娃村,农行镇雄支行建设了惠农振兴通服务点,为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家门口”的金融支持。到2025年6月末,已为当地群众提供各类金融服务10万余笔。

2023年升级“惠农网贷-云花贷”产品,及时导入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上游花农会员真实交易数据,合理搭建授信模型。昆明市宜良县花农杨自兵在农行掌上银行发起申请,50万贷款资金“秒到账”,他感叹:“在田里头,一边种地一边就申请到了贷款,速度太快了!”

游客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购买鲜花。梁志强 摄

以支持县域发展为突破口,构建多层次、差异化金融帮扶体系,持续提升脱贫群众、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脱贫群众、脱贫地区的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的关键堵点。这一问题既源于部分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渠道有限,也与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限制了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聚集,部分脱贫群众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困于融资难题削弱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求解问题,找准突破口才能用准劲儿。农行云南省分行将县域,尤其是云南88个脱贫县,这一连接城乡的关键纽带作为突破口、主阵地,聚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以针对性、普惠性、创新性为着力点,构建起多层次、差异化金融帮扶体系,用金融绵绵之力提升脱贫群众、脱贫地区内生动力。

过渡期以来,农行云南省分行持续推出“一县一策”服务方案,打造“一支行一项目”模式,让金融助力县域发展更有针对性。

在“一县一策”服务方案实施中,各地农行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优先级,将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经营主体作为更优选项,保证贷得出、见成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一直注重特色种植产业和红米品牌打造与经营主体培育。当地一家红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早在2022年就得到了农行兰坪县支行的金融支持如今,合作社年产值600多万元,带动860户2881人增收900多万元,是怒江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帮扶标杆社”。

与“一县一策”服务方案不同,“一支行一项目”模式则是聚焦县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深耕供排水、教育医疗等领域。截至2025年6月末,农行云南省分行乡村建设贷款余额1584.72亿,年增速6.4%,为缩小云南脱贫县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注入强劲动能。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作为特别法人,适用贷款产品较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无抵押担保的融资难题。2024年,农行云南省分行创新推出“三资e贷”。这种以“场景+产品”的数字信贷模式成为全省同业首创、系统内首创。当年9月,农行文山分行投放30万元“三资e贷”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南油村产业发展带来新动力,同时还出资建设麻栗坡县农村“三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

多层次、差异化金融帮扶体系的成形,推动了“金融助力-群众增收-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良性循环的形成,让分布于民族聚居区和边境地区的脱贫县用好了资源禀赋,打通了发展堵点,增强了内生动力。

在民族聚居区,农行云南省分行聚焦文化差异大、产业特色挖掘不足的痛点,在怒江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金融示范区创建工作。截至2025年6月末,怒江分行已对3092户新签约农户执行3%的优惠贷款利率,贷款金额48692.03万元,笔均让利近千元,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贡献了金融力量。

在农行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金融示范区启动仪式上,怒江分行各支行为信用村授牌。梁志强 摄

在边境地区,农行德宏分行携手云南省融信服公司创新推出“边民贷”专项信贷产品,精准满足边境县(市)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及边民互市交易企业的融资需求。家住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章凤镇弄贯村光相二组的沙相婷,是“边民贷”众多受益者之一。2024年10月,农行为她办理了48万元贷款,并享受到3.35%的基准利率优惠。这笔资金让她顺利为百货店和电器店补充了货品,购置了甘蔗种植所需肥料。沙相婷说:“现在发展的信心和劲儿都很足。”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金融培强后起之秀,紧密联农带农机制,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对接“大市场”

过渡期以来,面对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任务,面对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工作对象、目标任务和举措打法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既要通过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和全链条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要从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作用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不少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说起发展的难处,就说难在了山高沟深路远、难在了先天资源禀赋不足。但思路一转,山高水远反而成了云南实现弯道超车最大的优势所在,山水之贵在于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成为富民、兴村、强县的不竭动力。

2023年,中国农业银行与云南省政府签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绿色经济发展合作协议》。此后,农行云南省分行携手云南各州(市)、县政府锚定高原特色农业、旅游升级等重点领域,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加大对新产业、新业态的扶持,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辟出一条路。

普洱宁洱县宁洱镇温泉村,茶农带着孩子在茶园采摘春茶。梁志强 摄

“两山”转化的要诀在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普洱市是云南最有优势、最有基础、最有条件做大做强现代林产业的首选之地。近年来,农行云南省分行瞄准普洱打造“千亿级”林产业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示范银行”先导作用,不断丰富林产业金融产品体系。2023年6月,全省农行首笔1265万元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落地普洱,实现了绿色金融信贷领域业务新突破,激活了林业的生态价值。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既要关注产业本身,更要注重产业发展与脱贫群众增收的关联度,这也是产业振兴的要义所在。农行云南省分行在培育产业后起之秀的过程中,将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作为授信、放贷的考量,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脱贫群众,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让“大产业”进入“大市场”。

近年来,昆明市禄劝县充分利用当地的立体气候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中药材产业,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农行昆明分行创新业务模式,将禄劝县优质中药材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以信用方式向昆明鸿垚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首的省级龙头企业、种植户等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目前,禄劝县已建立了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联农带农机制,培育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经营主体过百家,中药材产业种植农户达2.5万户,带动7.5万人从业。

新产业、新业态带来发展新气象,为脱贫群众创造了多元化的发展赛道。

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光圈下,旅居云南正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升级。从高端民宿集群开发到特色旅游产业链打造,农行正在持续用力。丽江玉龙雪山山脚下的白沙古镇形成了集特色民宿、东巴文化体验、雪山徒步向导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村民赵金东夫妇用27万元贷款改造民宿,不仅实现年收入超20万元,还将纳西族传统文化传播给八方游客。

游客在丽江古城游玩。梁志强 摄

另一边,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不断碰撞,让楚雄彝绣从传统手艺变成了文化产业。丁兰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一名传统的彝家绣娘,在农行南华支行的支持下创办了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如今,七彩彝绣生产车间遍布南华县10个乡镇,让2100多名农村妇女成了“职业绣娘”,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绣娘们中还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

楚雄州绣娘正在教小朋友刺绣。梁志强 摄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过渡期即将结束,面对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的时代要求,帮扶政策必须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农行云南省分行金融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一方面,商业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必须找准“突破口”,向最需要金融支撑的乡村产业重点发力,满足各地特色产业和农户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不断丰富普惠金融服务的“武器库”,增强金融产品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唯如此,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郜晋亮 张萌 王婉晴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