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青春作伴好还乡——浙江杭州“政策活水”浇灌青年入乡共富舞台
2025-08-1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李家镇化石修复工坊里,从新疆远道而来的青年张鹏鹏用毛刷轻抚过四亿年前的岩层,窗外是慕名而来的研学团队;而在该市的另一个乡镇寿昌,川妹子“阿润”的汉服袖口翻飞,鲜辣的豆腐包香气混着直播间的点赞声腾空而起;再看萧山区浦阳镇的“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智能温室里,“95后”技术员赵鑫调试着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入湘湖实验室的云端系统……如今,这些散落在浙江杭州乡村的青春身影,正悄然拼接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要素流动画卷。

今年以来,杭州将青年入乡发展作为破解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的关键抓手,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推动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为核心,聚焦“引、育、用、留”全链条精准发力,持续壮大乡村生产经营、电商促富、农旅发展、文化艺术等“十路人才”队伍,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6.18万人。

“这场实践不仅为杭州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更将青年入乡从单纯的人才工程,升级为推动城乡要素重构的战略举措,为杭州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提供人才支撑。”杭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伟民如是说。

制度创新:构建全链条政策生态系统

在“全省建设1000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的民生承诺清单上,杭州带着123个站点率先响应发出集中招募令,其中80%的站点如星子般撒落在“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上。这些站点看似寻常,背后却是省市政策的深度耦合:省级层面部署“县乡村一体化”人才改革,杭州则创新推出“梦想工位+实践站点+青创园”梯度空间。仅建德市一地,就释放2231个乡村创业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供给的精准性令人印象深刻。萧山区出台的两个三年行动计划,从“引、育、留、用”全环节明晰方向,为“农创客”项目提供最高1000万元补助,去年拨付扶持资金超过353万元。这种真金白银的支持,与临平区“临耘创客”评价体系形成呼应,后者从95名申报者中评定42名星级创客,直接带动365个就业岗位和村集体增收1478万元。

杭州市级层面则整合全市1600万元配套资金,汇编青年入乡发展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明白纸”,让青年入乡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更具突破性的是人才评价机制的革新,杭州在全省率先将“乡土专家”“乡村工匠”“农创客”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前在萧山区,就已认定10名农业领域F类人才,并推荐17人参评杭州市级高层次人才。这种打破学历、职称壁垒的做法,让手握绝活的“田秀才”、深谙流量的“数新农”站到聚光灯下,也让更多青年看到乡村发展的职业前景。

这当中,政策的协同性更得以充分显现。“春雨计划”提供授信额度479余亿元,“春暖计划”提供风险保障近440亿元,为青年创业解除资金后顾之忧。富阳区推出的“返乡贷”“青创贷”实行“一站一员”包联,建德市则通过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专项赛“以赛引才”,形成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服务网络。这种全域协同的政策生态,为青年入乡搭建了坚实的“四梁八柱”。

平台赋能:打造城乡融合实践共同体

在杭州,青年入乡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被纳入精心设计的平台网络中。这些平台既是创业的孵化器,更是城乡要素交换的转换器,让青年成为连接城市智慧与乡村资源的纽带。

“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科创+农创”模式颇具代表性。这个由政企村农共建的实践站点,打造“基地+基金+实验室”的全链条载体,90余座农业温室与1000亩试验田构成了“科研生态圈”,让高校实验室的成果得以快速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现实生产力。其设立的1000万元创梦基金,已支持39家企业入乡创业,带动338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1.4万元。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了从论文到产业的完整通道。

临平区的大运河农创园则探索出文化赋能的路径。作为省级农创客孵化平台,这里聚集的21家企业和50名创客,将非遗传承、文化研学与农业结合,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再看全区,持续三年举办“农创圆桌π”活动,促成20多个技术合作项目,证明乡村平台不仅能产出农产品,更能创造文化价值。

建德市的实践站点更是展现了山区县的特色智慧。三都镇共19个行政村,其中有11个面临着“老龄化+空壳化”的现实困难,一套“镇聘村用”机制让高山村迎来转机:镇政府招考青年人才,经三个月老党员“手把手”带教后派驻山村。周昊泽、吴海燕等“90”后就这样走进香榧难销的大唐村,将百元三斤的原料变成80万元产值的香榧巧克力。这套被写入浙江乡村振兴创新案例的做法,正在为更多“后继无人”的偏远山村提供解题密钥。

这些平台虽形态各异,却共同构建起青年入乡的“成长阶梯”。今年以来,杭州还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全面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理论实践结合的新型乡村人才培育体系,提升乡村人才素养和技能。打造“杭农学堂”数字化培训平台,贯通浙江省“浙农人”应用系统,推动培训供需“一键匹配”。这种梯度布局既保证了资源的集中效益,又兼顾了乡村的差异化需求,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青年入乡者提供了精准匹配的平台支撑。

生态培育:营造青年扎根的成长沃土

让青年不仅“走进来”,更能“留得住”“干得好”,考验的是乡村生态的系统性培育。陈伟民介绍,一直以来,杭州力争通过构建创业有扶持、成长有路径、生活有温度的全周期生态,让乡村成为青年实现价值的“理想地”。

在不断升级“加油包”、加大青年入乡保障力度的基础上,杭州还成立了入乡青年“陪跑团”,组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专项工作组,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建立“市-县-乡-导师”四级联络服务体系,支持年轻干部与进站青年“结对陪跑”。

当然,对于青年而言,成长路径的清晰化更至关重要。对此,杭州不断加强校地协作,在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6家高等院校设立青年入乡联络站,探索建立大学生入乡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与团市委合作开展“青年实干家计划”,帮助15家站点对接50名大学生入乡实习就业。

在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岭后社区的“梦想工位”里,浙江传媒学院播音系毕业生裴洪彬第一次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今年年初,他带着电竞团队扎进岭后社区的“知青山舍”,成立了他的数字工作室。鼠标轻点,线上200人团队同步协作;推开木窗,江风裹着山林的湿润扑面而来……眼下,建德与17所高校联盟结出累累硕果,化为校地合作“从一纸协议到满园春色”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我不是客人,是新村民。”裴洪彬的这种归属感,源自当地把落户、住房、社保、创业资助等20余项措施被打包成“入乡锦囊”,为外籍创业者定制“拎包入住+一站代办+文化融入”。

情感纽带也常在细微处生长。余杭区的径山书院打造“径山恋·乡村缘”品牌,通过婚恋交友活动帮助青年建立社会联系,已有两对情侣婚后留乡创业。淳安县姜家镇优旺农业设立青年人才之家,开展乡村音乐会、手工DIY等活动,让青年在工作之余找到归属感。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却有效破解了乡村青年“社交圈窄”的痛点,让他乡变故乡。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从钱塘江畔到天目山麓,如今在杭州,青年返乡入乡蔚然成风,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而人才的回归,也带来了资源回乡、项目回流,从而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如今,这种生态式培育正产生显著效果:今年以来,杭州的“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带动206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600余万元,带动5478名农户增收7700余万元。其探索也证明,当政策从“单项扶持”升级为“系统集成”,青年返乡便不再是情怀驱动的偶然选择,而是价值重塑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化“千万工程”、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