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氢能的规模化应用备受关注,氢能产业正以多元场景和快速降本走进生产与生活。未来,随着绿氢成本持续下探、产业链协同能力增强,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氢能有望从示范走向规模化,激活万亿市场。

这里是广东佛山国家能源局氢能示范项目的施工现场,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生活垃圾通过精细化处理之后,生产出碳粉,再通过煤制氢技术,最终生产出氢气,年产能能达到6500吨左右。而成本,能控制在10元每公斤,这也具备了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前景。

示范项目将生活垃圾在无氧环境下,低温烘焙成碳粉,同时全自动化分拣金属、玻璃等成分。再通过高温高压的气化炉,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碳粉全部转化为以氢气和一氧化碳为主的合成气,而有害的重金属被永久固化在玻璃体中,变身为安全的建筑材料。

企业负责人赵一楠介绍,他们生产出的碳粉低于200元一吨,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之下,生产出来比传统石化能源更便宜的绿色能源,可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就地消纳。

氢能在城市中的应用也在加速落地。在广东佛山的“丹青苑”人才公寓,利用天然气制氢,氢驱动燃料电池发电供小区1700多户居民使用,这也是全国首个燃料电池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示范项目。

目前,示范项目的二期正在规划建设中,将叠加屋顶光伏与氢储能,年均制氢可达900吨。

在城市的应急领域,全国首台可移动式零碳制氢发电车近日投入使用。氢能源车以铝基材料即时制氢技术为核心,配备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实现制氢到发电,每小时产氢量可达80立方米,可持续10小时发电。未来,可替代柴油发电机,应用在体育场馆、居民小区等保电工作中。

氢电转换技术也在拓宽新的场景。在浙江宁波,国家重点项目——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将于2025年投运。“氢电耦合”是把电和氢气变成一对“好搭档”,实现电和氢的双向转换。在用电高峰时通过燃料电池将氢能转化回电能。工程全面投运后每天可满足10辆氢能大巴车充氢和50辆电动汽车充电。

从示范项目全面落地到氢能的规模化应用,交通物流和工业是两个重点领域。在重庆市长寿晏家工业区,一座大型加氢站正在服务氢能重卡的跨省出行。从重庆、贵阳到百色和南宁,已经建设4座加氢站形成跨区域的供氢线路。

当前,国内氢能示范城市群正在推动氢能物流等场景落地。“十四五”期间,氢能重卡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从每千瓦近万元下降到2000元以内,替代柴油的经济性不断提升。

这里是江苏苏州一条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在四季度进入到了集中交付阶段,将交付900台氢燃料电池系统。它类似于重卡的发动机,像这样一台120千瓦功率的轻燃料电池系统的市场售价在30万元左右,未来将用于重卡的物流运输等场景。

在宁夏宁东国家能源集团能源化工生产基地,第一批25辆氢能重卡已经累计行驶里程172万公里,为火电厂提供煤炭运输服务,所用的氢气来自于当地光伏电解水制取的绿氢。

在工业领域,绿色氢氨醇技术在“十五五”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在吉林松原,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即将于11月投产,总投资296亿元。项目构建了“风光发电、绿电制氢、绿色合成氨醇”的完整产业链,使绿电产出更多绿氢再合成绿氨,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摊薄了产品成本。

在安徽合肥,一家大型制氢设备企业正在为内蒙古、吉林等多个绿色氢氨醇示范项目生产电解槽等关键设备。进入四季度,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了交付。

到2035年,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预计达36亿千瓦。从当前计算,还有19亿千瓦的新增空间,绿色氢氨醇也将成为消纳光伏风电的重要路径。专家表示,“十五五”期间是绿色氢氨醇从小规模示范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关键过渡期。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介绍,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与2020年相比下降了将近50%。随着柔性制氢技术和一体化控制系统的示范推广,在风光资源富集区,绿色氢能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部部长景春梅介绍,到2030年左右,绿氢每公斤价格能达到10元左右。在工业领域,绿色氢氨醇基本上能够具备经济性,同时也是超越地缘政治的一个“绿色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