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9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第44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近700家公司获回购增持贷款;北向资金上半年持仓市值增加近800亿元;第二批12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日前获批……这些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的A股市场数据,折射出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的新气象。
证监会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明确,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在市场人士看来,聚焦营造回报投资者的市场生态、壮大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构建崇法守信的市场生态,落实好各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将助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打造回报型投资生态
7月29日,药明康德收涨7.72%,7月以来的涨幅已超过40%。消息面上,药明康德宣布调整回购股份价格上限,日前还发布公告称公司上半年首次进行特别分红约人民币10亿元。这是A股市场打造“回报型”投资生态的又一例证。
“只有让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才能增强市场吸引力和活力。目前,一年多次分红渐成主流,这些公司往往能够获得投资者和机构青睐。在政策鼓励下,进一步提升分红稳定性、持续性、系统性的相关举措有望持续完善,更多上市公司有望加大分红频次和比例。”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基石。锚定提升投资者获得感,除分红外,推动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常态化,丰富产品供给等改革持续深化,正助力培育投资者“长投”的信心。
在推动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方面,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A股市场近700家公司获回购增持贷款,总金额突破1400亿元。不少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投资者表示,能够实施回购增持的企业,多是业绩较好、管理层对自身业务发展有信心的优质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也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需求。
在丰富产品供给方面,《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升服务投资者水平;《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上述举措均更加关注投资者回报,旨在减少“追涨杀跌”,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
眼下,更多基金产品与持有人利益深度绑定,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就是其中之一。第二批12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日前集体获批,将择机发行。“聚焦打造‘回报型’投资生态,诸多改革将促进机构恪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义义务和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目标,更好地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回归本源。”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涵养开放包容创新生态
涵养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是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动力源泉。增强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完善科技企业估值体系等举措,不仅能够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能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盈利慢是“硬科技”企业的特征。以科创板“1+6”政策措施、创业板第三套标准为抓手,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加快构建,有望有效破解上述难题。
以近期科创板改革为例,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改革后的科创板将为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资源配置,吸引更多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改善资本市场生态。
加快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包括发布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方案,尽快将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总数拓展到100个,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这些正在执行中的举措,有望让全球投资者更加顺畅、更加充分地分享中国创新发展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建议,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可聚焦以下内容实现新突破:稳步推进衍生品对外开放,推进产品创新与机制持续优化;进一步拓宽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渠道,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等;推进ESG披露准则在融入本土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框架接轨。
在市场人士看来,应完善科技企业估值体系,有必要整合专利质量、研发强度等无形资产,打造具备灵活权重调节功能的评估架构。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建议,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应重塑评估体系框架,构建动态化估值模型。例如,纳入专利引用频次、法律存续稳定性等量化指标,结合专业团队的深度定性评估,科学测算专利资产价值;组建由行业资深专家、金融领域专家组成的跨专业团队,基于对行业未来3年至5年技术演进、市场趋势、政策走向的研判,在不同情景下开展企业估值测算,形成合理估值区间。
构建守信崇法生态
构建崇法守信的市场生态是助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的重要保障。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抓早、抓小,畅通投资者权益救济渠道等举措将助力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
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行为严重威胁市场诚信和投资者保护,却屡禁不止。对此,有必要依法从严惩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防利益输送和“浑水摸鱼”,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
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峰认为,打击此类违法行为,需“行民刑”三端协同发力,也需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监管科技手段提升对上述问题的发现能力。
抓早、抓小、抓苗头同样重要。其中,加强社会监督作为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获知违法信息的补充来源,是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应完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内部人士举报奖励机制,提高奖励金额,强化对“吹哨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发布典型违规案例查处情况以加强警示宣传。
还应畅通投资者权益救济渠道。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郭雳建议,积极推动“司法示范判决+平行案件多元解纷”等创新,探索推广“示范调解+”或“示范判决+”模式,发挥好行业协会等社会主体的功能。此外,应注重运用投服中心代位诉讼、支持诉讼功能,加大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的频次和力度,健全当事人承诺制度,以专业性和公益性诉讼支持服务持续提高资本市场纠纷化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