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觀察:“草原雲谷”綠電驅動算力是科技與自然共生的典範

人民網-國際頻道2025-05-17

人民網烏蘭察布5月15日電 (楊春燕)內蒙古是中國國家重要能源基地。 2024年,內蒙古新能源累計發電量超過2000億千瓦時,外送新能源電量達到600億千瓦時,位居全國第一。近年來,當地加快佈局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全力推動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

5月14日,亞太19個國家的23位外媒記者走進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運達風電裝備製造廠房,見證一個個巨型風力渦輪發電機從精密零部件打磨到龐然大物一體成型的蛻變。

外媒記者參觀位於烏蘭察布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運達風電裝備製造廠房。人民網 楊春燕攝

外媒記者參觀位於烏蘭察布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運達風電裝備製造廠房。人民網 楊春燕攝

走進廠房,記者們紛紛舉起手機,,對廠房內的零部件拍個不停;看到紙箱中整齊碼放的巨型螺栓螺母,記者們忍不住像”舉啞鈴“似的舉起來掂量掂量,切身感受這些部件的實際重量。

斐濟廣播公司記者尼基爾·庫馬爾(Nikhil Kumar)參觀運達風電裝備製造廠房。環球網供圖

斐濟廣播公司記者尼基爾·庫馬爾(Nikhil Kumar)參觀運達風電裝備製造廠房。環球網供圖

斐濟廣播公司記者尼基爾·庫馬爾(Nikhil Kumar)對人民網記者說:“以往在視頻中看到的渦輪機顯得小巧,但親眼看見這些龐然大物後,才意識到它們能儲存大量能源,惠及無數人,而且生產流程的高效性也令人讚嘆。”

他說:“此前我對內蒙古在綠色能源領域的創新實踐知之甚少,雖曾聽聞當地通過太陽能、風能等多元可再生能源體系推動綠色能源革新,但直到此次實地參觀工廠和風力發電設施,我才深刻感受到他們正朝著成為綠色能源重鎮的目標穩步邁進。”

菲律賓《商業鏡報》蔡辰威(左)在烏蘭察布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聽取講解。環球網供圖

菲律賓《商業鏡報》蔡辰威(左)在烏蘭察布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聽取講解。環球網供圖

菲律賓《商業鏡報》記者蔡辰威(Wes Cabangon)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可再生能源在菲律賓的工業體系中更多是補充性能源,主要依賴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而內蒙古不同,這裡正全力推動產業向綠色環保能源轉型,這種系統性努力令人印象深刻。

外媒記者掂量廠房內的巨型螺栓。人民網 楊春燕攝

外媒記者掂量廠房內的巨型螺栓。人民網 楊春燕攝

此外,在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內,記者還看到華為、阿里等國內領先互聯網科技公司均在此建立了數據中心。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烏蘭察布擁有國內首屈一指的風光資源,依託本地的能源優勢,數據中心的綠電比例可以輕鬆達到80%以上,且全年平均氣溫僅4.3℃,數據中心的散熱能耗相較南方地區可節約20%—30%。

外媒記者拍攝廠房外的風力渦輪發電機的巨型漿葉。人民網 楊春燕攝

外媒記者拍攝廠房外的風力渦輪發電機的巨型漿葉。人民網 楊春燕攝

蔡辰威表示,此前他對內蒙古的認知主要集中在乳業和農業領域,現在他發現,這裡正逐漸成為科技與自然融合的典範。他認為烏蘭察布“草原雲谷”之稱名副其實:“廣袤的草原為風電、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這些能源又支撐著全國的大數據處理需求。”

烏蘭察布烏蘭哈達火山附近的風力渦輪發電機。人民網 楊春燕攝

烏蘭察布烏蘭哈達火山附近的風力渦輪發電機。人民網 楊春燕攝

當被問及向本國讀者介紹內蒙古會強調什麼關鍵詞時,尼基爾回答:“高效、創新、可持續和綠色發展。”蔡辰威的回答則是“科技與自然共生”:“我們不應強行改造自然來適應科技,而應充分利用土地本身的饋贈。”

20國媒體見證內蒙古現代農業新生態

2025-05-18

外國記者走進烏蘭哈達火山 看“文旅流量”促進“消費增量”

2025-05-18

岡比亞媒體訪華團走進烏魯木齊:新疆很Nice!

2025-05-18

新聞1+1|城市,如何讓青年能發展?

2025-05-18

新聞1+1|城市,如何讓青年能發展?

2025-05-18

南方大部陷入降雨車輪戰 北方高溫將增多增強

2025-05-18

第一觀察|習近平主席复信向世界傳遞合作共贏的信心

2025-05-18

雲南德宏州盈江縣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2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