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據水利部網站消息,近期,水利部組織完成了2024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結果顯示,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下降到260.19萬平方公里,較2023年減少2.57萬平方公里,減幅0.98%,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佔比由2023年的34.54%下降到34.26%,水土保持率由72.56%提高到72.83%。監測結果表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水利部會同相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關於治水重要論述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治理、綜合施策、改革創新,加快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和美麗中國建設,我國水土流失狀況穩步好轉,持續呈現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良好態勢,生態環境穩中向好,水土保持率進一步提升,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重大國家戰略區域、大江大河流域及重點關注區域水土流失狀況有效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從類型上看,我國水力侵蝕面積105.10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面積155.09萬平方公里,分別佔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0.39%、59.61%。水力侵蝕面積減少2.04萬平方公里,減幅1.90%,風力侵蝕面積減少0.53萬平方公里,減幅0.34%。水力侵蝕減少面積和減幅均高於風力侵蝕。
從重大國家戰略區域看,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區等重大國家戰略區域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水土流失面積減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區減幅最高,為2.48%,是全國平均減幅的2.53倍。長江經濟帶減幅為1.85%;粵港澳大灣區減幅為1.92%;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區減幅為1.38%;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區減幅為1.52%,其中西北黃土高原減幅達到2.19%。
從重點關注區域看,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地區、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相比2023年減幅分別為1.33%、1.72%、2.21%。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源區減幅為2.30%、3.38%。以風力侵蝕為主的三北地區減幅為0.73%,《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適用範圍和三江源國家公園水土流失面積減幅分別為0.76%和0.69%。
從大江大河流域看,水土流失狀況均呈好轉趨勢。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及東南諸河、西南諸河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104.92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面積87.21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面積17.71萬平方公里。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總體減幅為1.76%,各流域減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國主要江河流域貢獻了2024年全國水土流失總減少面積的73.19%、全國水力侵蝕總減少面積的86.58%、全國強烈及以上水力侵蝕總減少面積的90.65%,彰顯出實施國家“江河戰略”對改善全國水土流失狀況具有決定性作用。
同時,水利部堅持用最嚴格製度和最嚴密法治保護水土資源,把抓好抓實人為水土流失監管作為重中之重,持續健全監管制度和標準,創新完善監管機制,強化協同監管,積極應用遙感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等新型監管手段,全面監控、及時發現、精準判別、嚴格查處人為水土流失違法違規行為,持續提升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2024年全國人為水土流失發生率和侵蝕強度持續下降,人為擾動地塊水土流失發生率降至46.65%,較2019年下降了31個百分點,強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佔比由2019年的31.52%下降到15.84%。
下一步,水利部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重要論述精神,切實履行水土保持相關法定職責,全面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統籌推進大江大河保護治理,全面加強江河源頭區預防保護,加快長江及黃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極構建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大力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堅持以水定綠,因地制宜、科學推進西部地區植被保護修復。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和監管體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防控人為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促進水土流失源頭減量、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積極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性互動,讓更多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全面強化水土保持規劃、監測、科技等基礎能力,著力推動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