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前,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厅专访了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从神舟四号任务时初次进场的飞船工程师,到如今空间站阶段天地往返运输的负责人,何宇亲历了神舟飞船二十年的技术跃迁。

记者:每次发射结束,我看到大家都在欢呼的时候,但是何总会坐在这一排就飞船的控制工作区域,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当时在想什么?还是在忙什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何宇:这是我工作的需要,我是神舟飞船系统的总负责人,对神舟飞船的后续的飞行状态要负责。至于你说我表现得比较平静,其实这也是一个工作的结果,当你把一切工作都做到位以后,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对成功还是有信心的。

发射大厅的飞船控制区是何宇再熟悉不过的工作位置。不过,与二十年前相比,这个区域的工作岗位明显精简,这背后是测控通信技术的重大进步。何宇说:“这得益于技术进步。在更早的时候,我们的数据和北京的数据是隔离的,北京飞控的数据在这是看不到的,现在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我们在这边能看到数据,能够听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的调度音。”

何宇说,通过自动化测试和远程测试,现在可以实现机器自动发令、自动判读,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前是一艘飞船进入发射场测发工艺流程的周期大概是56天。到了空间站阶段,现在一次任务要准备两条船,这两条船总共的周期是45天,就是比以前一条船的周期还要短。”何宇说。


二十年间 神舟飞船实现能力跨越式提升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是我国首艘采用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的载人飞船。从之前的两天到如今的3.5小时,从单次任务到批量生产,神舟飞船在二十年里实现了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何宇用三个“更”字,概括了飞船的这些变化。

何宇称,神舟飞船的第一个变化是速度更快。最早的交会对接的时间是两天,神舟二十一号这次任务的话是3.5个小时。最早的返回的时间是一天左右,神舟二十一号也具备3圈,大约5个小时就返回的这种能力,更快了。除了往返速度更快,何宇说,飞船的生产速度也从过去一到两年研制一艘,到现在具备一年执行两次发射的批量生产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何宇:我觉得,第二方面是能力更强,现在货物上行的能力提升了20%,货物下行能力相当于是以前的两倍,从载货空间来说是以前的三倍,这样可以有效的支持空间站大量的科学实验样品下行,这也是咱们国家目前唯一一个具备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再一个就是飞行能力更强了,可以跟空间站所有的对接口进行交会对接,现在也具备了地面应急救援待命的能力,部组件元器件自主可控的能力也更强。

“把工作做到极致”是航天人永远的追求
从设计师到总指挥,何宇在神舟飞船上倾注了二十多年心血。身份在变,责任在变,但他说,有些东西始终未变。

记者:从一名飞船工程师,其实后来主任设计师、副总师,到现在的总指挥,做工作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何宇:责任更大了。以前做设计师的时候,把自己的工作就做好就可以了,做到总指挥这个岗位的时候更是全面负责,管理上要负责,衣食住行都要管,技术上也得管。

记者: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已经是21艘飞船,未来,我们也知道正在进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在新老交替的过程当中,神舟飞船它们要承担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何宇:神舟飞船经过了将近30年打磨,我觉得是一艘好船,非常可靠。下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飞船正在研发之中,它的功能就会更加强大。讲到新老交替,我想不变的应该还是实干创新,把工作做到极致。万变不离其宗,还是个载人航天器,还是人命关天,这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