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次河南奋起直追!
10月22日,河南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平原片区)现场会(下称现场会),在兰考县召开。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十五五”“三农”工作重点之一。
两件事前后呼应、一脉贯通。
这意味着,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已从地方探索,正式进入国家顶层设计。
片区化被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
本次现场会后的次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其中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等。
随后中共中央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关于未来五年“三农”工作重点,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这是一句分量极重的话。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第一次写入国家顶层设计,意味着从地方探索走向国家行动,从单点试验走向系统实践。
可以说,这一条路径,正在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抓手。
河南,走在前!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河南之所以能先行一步,答案来自河南的系统探索和积累。
去年以来,河南先后在周口淮阳、济源、南阳西峡召开了平原、丘陵、山区三个片区的现场会,并以16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为抓手,探索出了以兰考县、新乡县、潢川县、淮阳区为代表的平原模式,以新安县为代表的丘陵模式,以及以西峡为代表的山区模式,并最终汇集成了全省“片区分类指导、组团协同发展”的建设理念和路径。
今年以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农业强省规划》等都围绕“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部署。
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探索,让片区化河南路径逐步清晰、成熟、可复制。
从全国层面来看,浙江、山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都在探索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但河南启动早、抓得实、成效好,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高度认可并向全国推广。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河南方案”怎么做?
概言之,片区分类指导、组团协同发展。
在片区组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河南的做法是:根据全省地形地貌特征,将全省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区三大片区,结合片区的地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类型,分类制定“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建设标准,让每一类村庄都能找到最合适的发展路径。
在规划层面,河南提出一个系统性方法——县域统筹、组团推进。
在编制县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划时,不再是村村为战,而是按照主导产业的类型,将县域划分为若干个组团。
对地缘相邻、产业相关、交通相连、文化相近的2—3个乡镇,组成一个跨乡镇大组团,推进规划共绘、设施共建、环境共美、服务共享、产村共融。
再往下,每个大组团明确1个中心镇、5—8个中心村,每个中心村辐射带动10个左右行政村,形成跨村小组团,以中心村带动周边村跨村联动、资源互补、抱团发展。
可以说,这一套“片区+组团”机制,让河南乡村建设实现了从“单村推进”到“区域协同”、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系统转变,构成了河南版的乡村振兴方法论。
片区组团,兰考如何全域推进?
本次现场会之所以放在兰考,不只是因为它地处平原,更因为它把“片区组团”的逻辑,做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兰考的关键在“全域推进”。
它没有停留在单点试验、单村打造,而是以县为单位、以大组团为单元、以小组团为抓手,构建了“双湾联动、两带并进、先导示范、9个跨镇大组团竞相协同、58个跨村小组团全域推进”的空间格局。
每一个跨镇大组团,都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中心镇、一套带动机制;每一个跨村小组团,都有一个中心村、一个辐射链、一条增收路径。
通过“一个专班、一张蓝图、一份方案、一个项目库、一系列活动”的“五个一”机制,兰考让规划有统筹、项目有抓手、建设有节奏、推进有温度。
更重要的是,兰考实现了从“要素拼盘”到“系统重构”。
高标准农田、共富工坊、美丽乡村、基层治理——在这里不是各干各的,而是被重组进一个完整的系统中:以空间为骨架、以产业为灵魂、以治理为保障、以群众为主体。
因此,兰考可以说是河南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样板。它用县域一盘棋的思维,给出了平原农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兰考解法”。
……
当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意味着乡村振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重塑,从行政推动走向内生驱动。
河南的意义,不止在于走得早,更在于走得实。它以平原、丘陵、山区“三大片区”为框架,以组团发展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从县域统筹到组团联动、从产业融合到共同富裕的路径。
作者: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乡村片区组团首席战略专家、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专家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