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黔东南专场上获悉,近年来,黔东南州立足好山好水的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优品种壮规模,产业向“兴”而行。黔东南州以“6个100万”提升工程为抓手,集中力量发展鸭鹅、酸汤、蓝莓“一酸一甜”以及肉牛等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太子参、钩藤等中药材种植规模已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油茶、百香果、茯苓、稻田养鱼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同样展现出显著的规模与比较优势。为做强鸭鹅产业,黔东南州专门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目标到2027年实现鸭出栏5000万羽、鹅出栏600万羽。今年1月至9月,鸭、鹅出栏量同比大幅增长109%和31%,产品不仅覆盖省内,更畅销广东、重庆等省外市场。
提品质延链条,产品向“优”蜕变。“凯里酸汤”作为黔东南的闪亮名片,见证了当地农业“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成果。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全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4.7%,“土特产”变成了能进超市、能上网店的商品。在市场主体方面,已拥有3家国家级、9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产品质量上,黔东南牵头制定了《太子参种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成为贵州首个制定国家标准的中药材品种,“麻江蓝莓”成为贵州省首个水果类国家标准、全国首个蓝莓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此外,全州累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67个、有机产品认证127个,优质农产品正加速走出大山,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塑品牌拓销路,产地向“远”扬名。依托“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黔东南州成功培育了“麻江蓝莓”等19个区域公用品牌,获评5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保障产品流通,已建成140个农产品产地冷链仓库和12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苗侗山珍”系列产品畅销贵阳、上海、大湾区等国内市场,思州柚、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更是走出国门。同时,黔东南借助“村超”“村BA”“村T”“村歌”等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村字号”文旅体IP流量,推动农产品进景区,将游客流量有效转化为农产品销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