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内蒙古大地铺展丰收画卷。随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这片北疆粮仓正迎来玉米单产的跨越式提升。其中通辽市和巴彦淖尔市分别建成了200万亩和百万亩规模的“吨粮田”,标志着我国玉米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0月22日,来自内蒙古东西部两大玉米主产区的测产结果双双报喜:通辽市在整市推进的1032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中,208.02万亩重点示范区加权平均亩产达1018.25公斤,在全国粮食主产区中首次实现200万亩规模的“吨粮田”。与此同时,巴彦淖尔市百万亩高产区加权平均亩产高达1095.05公斤,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又一座“吨粮田”示范基地。
“这一系统性成果,源自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的全面落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指出。该技术通过合理增加种植密度、配套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对玉米全生育期的精准调控,有效攻克了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的倒伏、空秆、早衰和资源效率低下等长期难题。
在巴彦淖尔市,该技术不仅创造了百亩高产田亩产1480.34公斤、千亩高产田亩产1421.77公斤的自治区新纪录,更在沙地玉米种植上实现重要突破。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等地的沙地玉米,在干旱瘠薄的环境中,百亩至十万亩不同规模的单产分别达到1348.07公斤至1129.11公斤。在通辽市奈曼旗,沙地玉米同样表现优异。百亩沙地玉米平均亩产1236.79公斤,千亩片达到1146.43公斤/亩。曾经的“低产田”正蜕变为“新粮仓”。
此外,呼和浩特市的玉米示范田刚刚创造了历史——百亩核心田平均亩产1256.35公斤,与传统玉米种植模式相比,亩均增产342.65公斤,增幅达37.5%。赤峰市敖汉旗采用密植技术的合作社也实现了亩产11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
技术推广离不开体系支撑。通辽市构建了“科技+示范+服务”三位一体的推广机制,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等单位共建玉米高产研究中心,形成“边研发、边示范、边推广”的良性循环。通过“1+8+N”示范基地网络、75个观摩点和15条观摩路线,实现以点带面、全域辐射。全市组建的社会化服务联盟整合41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8家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覆盖1225.7万亩,惠及25.9万农户,打通了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巴彦淖尔市则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旗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当地盐碱地与沙地占比高的特点,重点推动盐碱土改良、沙地保育与免膜滴灌密植高产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提升玉米产量的同时,有效破解了残膜污染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技术不仅带来产量的跃升,更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数据显示,项目区水分利用效率提升至每立方米2.95公斤,氮肥利用率达55.9%,已媲美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成功推广,为全区粮食产能提升开辟了可靠路径。下一步将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技术模式、扩大应用范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从河套平原到西辽河灌区,从土默川到科尔沁草原,一场以“密植精准调控”为核心的玉米生产技术革命正在内蒙古深入推进。两百万亩“吨粮田”的实现,不仅验证了该技术体系的成熟性与适应性,更为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内蒙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