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益阳沅江市三眼塘村的稻田里,无人机“嗡嗡”掠过,细密的雾状药水均匀洒在稻穗上。58岁的李建国攥着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作业面积、用药量……这要是十年前,他得背着20斤重的药桶,在田里蹚上大半天。“现在种地跟‘玩智能’似的,省力还出活!”老李笑着抹了把汗,身后连片的稻田泛着翠绿,远处的烘干房正冒着轻烟,一幅鲜活的绿色农业图景在湘楚大地上铺展开来。
近年来,湖南锚定农业绿色转型,用活“加、减、乘、除”四大法则,省域布局,县域突破,三湘大地正用科技赋能、资源节约、产业延伸、污染治理的组合拳,种出绿色好光景,结出富民甜果实。
“科技加法”,让种地从“靠力气”变“靠智慧”
“以前选种凭经验,种出来的稻谷要是赶上镉超标,一年辛苦就白搭。”常德汉寿县种粮大户张卫国,曾因土壤重金属问题愁得睡不着。直到去年,他试种了岳麓山实验室培育的镉低积累水稻“湘早籼45号”,结果让人惊喜,“亩产有1200斤,米质达到绿色标准,收购价每斤比普通稻高 2毛,一亩多赚240块!”
这便是湖南“科技加法”的硬实力。湖南早已搭起科技赋能的“四梁八柱”,岳麓山实验室破解镉低积累水稻育种难题,让全省早中晚稻实现“镉安全”全覆盖;湖南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推出的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让全省农户告别了“背桶打药”的苦日子;100个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正源源不断地把“智慧种地”送到田间。
为了让好技术走进寻常农家,湖南还办起了“农技大课堂”,线上课程访问量超141万次。永州江永的农户何子凤,就是看着手机直播学会了“三高一低”绿色栽培技术,“高密度种植让每亩多栽500株苗,精准施肥少用了肥料,去年香芋亩产比前年多了300斤!”
投入做减法,让施肥从“凭感觉”变“按配方”
“以前种地‘凭感觉’,每亩撒50斤化肥,稻穗却不饱满;现在按‘配方’来,30斤化肥就够了,稻谷还更沉!”永州江永县上江圩镇粮农潘小英,拿着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化肥成本降了 40块,一季稻下来,10亩地就能省400块,还能卖个好价钱。”
湖南的“投入减法”,减的是浪费,增的是效益。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9.6万个采样点数据装进“数据库”,给每块地定制“营养菜单”,既避免了化肥滥用,又让土地“吃”得更健康。
在水资源利用上,湖南也下足了“减法”功夫。邵阳市洞口县对大中型灌渠进行节水改造,把“土渠”换成“防渗渠”,配套智能闸阀控制水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0.28。“以前浇一亩地要100方水,现在只要70方,遇上干旱年景,也不用担心缺水了。”种粮户周志军说,县里还推广水稻节水抗旱新品种,就算两个月没下雨,稻田也能保住收成。
农药减量同样见成效。长沙县金井镇的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用生物农药替代高毒农药,搭配杀虫灯、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手段,把病虫害防治做得又准又环保。“全镇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60%,去年农药用量比前年减了15%,稻谷检测合格率100%。”服务组织负责人陈明说,全省像这样的专业化防治组织有1646家,55%的农田都享受到了绿色防控服务。
效益乘法,让农产品从“论斤卖”变“按质算”
“以前卖稻谷,一斤1.3元;现在把稻谷加工成米粉,一斤能卖5元,米糠还能榨油,附加值翻了好几番!”在湘潭市金健米业的生产车间里,流水线正将大米加工成速食米粉、米糠油,副总经理刘艳介绍,企业通过延链补链,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户种优质稻,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这正是湖南“效益乘法”的核心,让产业链拉长,让农产品“身价”倍增。围绕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湖南出台“菜十条”“果十条”等政策,培育链主企业引领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该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达3675亿元,同比增长5.6%,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农户和企业都尝到了甜头。
品牌建设让“湘字号”农产品更有竞争力。湖南全力打造“洞庭香+”“湘江源+”“永州之野+”系列优质品牌,发布179项农业地方标准、70项技术规程,建成3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地标产品达4056个。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市里,“洞庭香”大米、“湘江源”蔬菜成了“抢手货”,岳阳的小龙虾、常德的酱板鸭更是远销海外,全省连续三年农产品出口突破200亿元,稳居中西部前列。
产销对接让好产品不愁卖。每年举办的中部农博会上,湖南的绿色农产品总能吸引大批采购商。去年农博会上,江永广发蔬菜与香港采购商签下1.5亿元订单,企业负责人李利武说:“政府还补贴了一半的布展费用,帮我们打开了大湾区市场,现在每天都有集装箱发往香港。”
污染除法:让农废从“当垃圾”变“当宝贝”
“以前养殖场的粪水直接排,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做成有机肥,还田种柑橘,果甜产量高,村里空气都清新了!”永州江永县松柏瑶族乡的养殖场主唐财恩,指着场里的粪污处理设施介绍,通过“粪污—有机肥—果园”的循环模式,每年能产1000吨有机肥,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为果园省下了30万元化肥钱。
湖南的“污染除法”,重点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治理两场“攻坚战”。全省出台《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投入5亿元省级资金推动秸秆“变废为宝”。在郴州安仁县,秸秆被打捆后卖给生物质电厂,农户每亩能多赚50元;在怀化芷江县,秸秆经过青贮处理,成了肉牛的“营养餐”,带动全县肉牛存栏量增长10%。今年年底,湖南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望达到95%,让田间再不见焚烧秸秆的黑烟。
畜禽粪污治理同样成果显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生态环境厅,对全省7万余家养殖户及第三方处理机构进行排查,整改问题8000余家,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升。在益阳南县,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有机肥还田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种出来的西瓜甜度比以前高了2度,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生态瓜”。
如今走在湖南的乡村,稻田青青、河水潺潺,养殖场里没有异味,秸秆不再是“包袱”,农民们笑着说:“现在种地又轻松又赚钱,村里环境跟公园似的,这样的日子才有奔头!”
从“科技加法”赋能智慧农业,到“投入减法”守护生态资源,从“效益乘法”激活产业活力,到“污染除法”建设和美乡村,湖南用“四大法则”算好了农业绿色转型的“明细账”,也算出了粮食安全的“保障账”、农民增收的“幸福账”。未来,这片充满生机的湘楚大地,还将继续深耕绿色发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