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一望无际的桑园里,智能监测设备精准感知每一株桑树生长状况;宽敞明亮的车间内,自动化缫丝设备整齐排列高速运转,纺织机在电脑程序的指挥下编织出精美的图案……这是宜州区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传统农业深入融合的智慧之变,也是广西人工智能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作为智能蚕具高新企业,其专利塑框木质方格蔟搭配自动上蔟、快速摘茧机,效率较人工提升20倍,公司45种专利产品(含7项发明专利)覆盖全国,出口多国,借力“多批次多层+专用上蔟房”模式,让养蚕效率、产量、人均茧量提5倍,劳动强度降3倍,面积省8倍,茧品从4A升至5A-6A,养殖户人均月收入达2万元。
无独有偶。据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袁毅介绍,该公司建成的农作物病虫物联网观测场,能提前预警蚕病与桑园病虫害,使养蚕病发率从40%降至5%以内。并搭建蚕桑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产业智能化、精准化转型。“自动化缫丝线人力精简50%-80%,每台车每分钟缫丝2800米,优质品率从60%跃至95%。”袁毅说,目前企业年产生丝700吨、获18项专利,产品远销全球,以装备升级与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提质。
自动化织绸车间。邓蕾雅 摄
“河池市探索AI服务蚕桑产业示范模式,引领桑园由传统粗放型管护向现代高效绿色转型,积极打造中国—东盟区域首个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数字化创新平台,推动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指出,全区正积极培育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以“五化升级”为路径,构建了覆盖生产、装备、监管、数据与国际合作五大领域的智慧农业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农业生产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广西上线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已覆盖农机北斗终端8525台,今年全区投入春耕生产的农机具安装北斗远程终端监控系统的有1.8万余台,安装北斗辅助驾驶系统的有4000多台,农用无人机有1.1万余台。
同时,广西实现行业监管精准化,在全国率先打造畜牧兽医智慧监管服务平台,打通多个畜牧管理系统,贯穿畜牧业从养殖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畜禽养殖全过程可追溯。在海洋捕捞业及渔港经济区建设领域,应用北斗通信技术终端,建成覆盖1个自治区级、3个市级、8个县级通信指挥中心和超过2300台北斗卫星通信船载终端的广西海洋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实现渔船位置实时查询和“一键报警”。今年,全区新增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水槽18条、陆基养殖圆池4035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45个,推动渔业生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另外,广西促进数据资源集成化和合作国际化,构建4大类39小类农业专项数据资源库,建成从地头到餐桌全链条的农业专项数据资源库。”该负责人说,同时大力拓展与东盟国家智慧农业合作,推动广西国控、扬翔集团、捷佳润科技等企业与越南在智能养猪、智能水肥一体化等领域达成合作。
作者:邓蕾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阮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