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间,CXO龙头药明康德(603259.SH/2359.HK)连发两份重磅公告。
一则是拟以28亿元向高瓴投资出售康德弘翼、津石医药100%股权;另一则是2025年三季报交出亮眼成绩单,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84.84%至120.76亿元,单季度毛利率攀升至46.62%,创下近五年新高。
药明康德通过剥离临床CRO及SMO(临床研究服务)业务,聚焦更有护城河、高毛利的化学小分子D&M(工艺研发与生产)及新分子TIDES(寡核苷酸和多肽)主线业务,持续强化其一体化、端到端的CRDMO(合同研究、工艺开发与商业化生产)平台优势。在CXO行业分化加剧、地缘政治风险未消的背景下,药明康德一步步做起了“减法”。
单季毛利率新高,在手订单锁定未来“粮草”
药明康德的三季报呈现出核心业务稳健、第二曲线翻倍增长的特征。
从经营数据来看,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收入324.5亿元,同比增长22.51%。实现归母净利润120.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4.84%;扣除出售联营企业股票等非经常性损益后,扣非归母净利润为95.22亿元,同比增长42.51%,仍保持高双位数增速,印证了主营业务的韧性。
财报期内,药明康德盈利能力持续优化,第三季度毛利率达到46.62%,创近五年单季毛利率新高。

药明康德近五年单季度毛利率表现
支撑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CRDMO模式的持续发力。药明康德业务分为化学业务、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及其他业务四大板块。作为药明康德压舱石的化学业务,前三季度收入达259.8亿元,同比增长29.28%。
其中,R(小分子药物发现)业务为下游持续引流,过去12个月里为客户成功合成并交付超过43万个新化合物,同时,前三季度R到D转化分子250个。
小分子D&M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1%至142.4亿元,前三季度业务管线累计新增621个分子,期末管线总数达到3430个,包括80个商业化项目、87个临床Ⅲ期项目、374个临床Ⅱ期项目、2889个临床前和临床Ⅰ期项目。

药明康德业务构成及营收占比情况
化学业务中,以TIDES(寡核苷酸和多肽)表现尤为突出,以121.1%的同比增速实现78.4亿元收入,成为第二增曲线的关键引擎。这一翻倍式增长,既受益于全球GLP-1类减重药物等热门赛道的需求激增,也源于公司提前布局的产能释放。截至三季度末,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已超10万升,为承接诺和诺德、礼来等公司的全球订单提供了支撑。
截至9月末,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高达598.8亿元,同比增长41.2%,远超收入增速,为未来1-2年的业绩增长锁定了充足“粮草”,也让其敢于将全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速指引从13%-17%上调至17%-18%。

药明康德还将2025年全年整体收入指引从425亿元-435亿元,上调至435亿元-440亿元,同比去年增幅将达到10.85%-12.13%。
需注意的是,归母净利润的高增速背后,非经常性收益贡献显著。报告期内,药明康德出售联营企业药明合联部分股票,为净利润带来大额增厚。10月8日,公司再次抛售药明合联2.47%股份,换取16.79亿元净收益,全年累计投资净收益达43.51亿元。
海外高歌国内待春 高瓴28亿买走“慢变量”
如今,药明康德又一口气剥离康德弘翼与津石医药两家公司,将临床CRO及SMO业务整体出清。
同日披露的资产出售公告显示,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上海药明拟将康德弘翼与津石医药100%股权,以28亿元基准价转让给高瓴投资旗下新设立的世和融、世和慕两家企业管理公司,标的公司主营临床研究服务。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临床CRO领域已是巨头林立的红海市场。国际层面有艾昆纬(IQVIA)、精鼎医药(Parexel)等老牌玩家,国内则有泰格医药等绝对龙头,药明康德在该领域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关键的是,临床CRO业务具有项目周期长、人力成本高、管理复杂度高的特点,且利润率显著低于CDMO业务。
财报显示,药明康德临床CRO及SMO业务(归属测试业务板块)前三季度收入同比下滑6.4%至12.1亿元,成为唯一负增长的业务,印证其增长乏力的现状;其中,随着历史订单逐渐转化为收入,SMO业务收入同比下降0.7%。2024年,该项业务的收入是18.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5%。
此次出售的战略意图基本明确。一方面,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公司可将资源集中于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工艺开发与生产等优势领域,进一步强化CRDMO一体化平台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28亿元的交易对价将为公司带来充裕现金流,用于加速泰兴多肽等核心产能建设,以及全球化布局,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药明康德做的“减法”,也是CXO行业进入分化期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随着国内创新药融资寒冬与全球医药产业调整,CXO行业告别了普涨时代,呈现出龙头集中、赛道分化的特征,具备一体化服务能力、聚焦高景气赛道的龙头企业持续抢占市场份额,而业务单一、缺乏技术壁垒的中小玩家则面临生存压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大而全”或许不如“专而精”。药明康德此次剥离临床CRO业务,看似是业务范围的收缩,实则是核心竞争力的强化。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其一,药明康德国内业务增长近乎停滞。截至9月末,持续经营业务共收入324.5亿元同比增长22.51%,其中,中国客户贡献收入50.4亿元、仅增长0.5%,反映出国内创新药融资寒冬尚未完全回暖,Biotech企业研发投入收缩的影响仍在持续。
其二,地缘政治风险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药明康德美国客户收入占比接近七成,若未来相关政策发生变化,难免会对业务造成冲击。财报显示,药明康德前三季度美国客户贡献收入221.5亿元、同比增长31.9%,欧洲客户贡献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他地区客户贡献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