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张亚云)当《红楼梦》走出书斋,化作可感、可体验的沉浸式戏剧空间,古典文学经典如何在当代文旅浪潮中焕发新生?10月27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何卫国,从红学研究视角,解读“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对红楼文化的传承路径与创新价值。
中国青年网:“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以“文学+戏剧+沉浸体验”重构《红楼梦》,不拘泥于原著情节,您如何看待这种“古典文本+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方式?它在红楼文化传承上实现了哪些突破?
何卫国: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这种结合方式是对经典传承与创新的大胆尝试,值得提倡。它没有停留在对原著的简单复刻,而是自觉将《红楼梦》置于中华文化血脉之中,让红楼文化真正“活”在当代。
从传承层面看,突破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内核的具象化,通过大小剧场演出,围绕原著人物、情节与主题,引导游客思考爱情、家庭、人生等永恒话题,把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审美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二是文化视野的拓宽,以“读《红楼梦》的人”为线索,挖掘不同时空里的红楼故事,让游客从更宽广的视角理解红楼文化;三是美学风格的融合,以中式美学为主导,将古典建筑的亭台楼阁、飞檐斗拱与现代空间布局结合,打造出有留白之韵、写意之美的情景空间,既坚守了传统文化的“根”,又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中国青年网:相较于正定荣国府等传统景点“让游客回到历史”的实景复原模式,戏剧幻城强调“让观众成为读红楼的人”,这种视角转变带来了哪些创新?
何卫国:关键差异在于“本位”的不同——正定荣国府以《红楼梦》文本为本位,而戏剧幻城以“读者”为中心,这一转变至少带来三点创新。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实景。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柏锋 摄
第一是拉近了古典与当代的距离。《红楼梦》创作于200多年前,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难免有阅读障碍,而戏剧幻城用轻松的文化消费方式,把不同时代的“红楼读者”故事搬上舞台,让游客能与这些“读者”共情,无形中就拉近了与经典的距离。
第二是拓宽了创作空间。传统红楼景观聚焦“讲好书中故事”,内容相对固定;但戏剧幻城关注《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史,所有与“读者”相关的故事都能成为素材——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的红楼解读,为剧场演出提供了更多自由度,也能融入更多时代精神。
第三是为情景园林创新提供了依据。传统景观要“还原小说文本”,而戏剧幻城打造的是“不同时代读者心中的红楼世界”,让古典与时尚的拼搭变得合理,这就让项目能大胆加入现代设计元素,更贴近青年群体的审美。
中国青年网:在戏剧幻城的众多演出中,是否有某段表演或人物刻画让您动容?这些内容与原著主题的贴合度如何?
何卫国:由于时间原因,我没有体验全部剧目,但就看过的“读者剧场”而言,有几个片段印象很深。
“贾宝玉”分剧场的创作难度其实是最大的——它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人物形象和故事意旨更复杂。编创者选取了宝黛初会、梦游幻境、共读《西厢》、晴雯被逐等关键片段,完整呈现了贾宝玉的性情、爱情悲剧与人生选择,很好地贴合了原著对“封建家族衰落”“个体命运无常”的思考,能帮助游客理解人物的复杂性。
还有第三十五中学剧场,它的设计特别契合“读红楼的人”这一核心理念——演员一句“我们学校就是那个大观园,青春的大观园”,一下子就把我们的青春与《红楼梦》勾连起来,很有感染力。

游客在“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拍照。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柏锋 摄
中国青年网:戏剧幻城吸引了资深红学爱好者、普通游客、“打卡型”年轻人等不同人群,他们的观演关注点和诉求有何差异?对初次接触红楼的年轻人,您有哪些提升文化获得感的建议?
何卫国:不同人群的诉求差异很明显。
资深红学爱好者心里有“自己的《红楼梦》”,他们会不自觉地把戏剧幻城与原著、影视剧、其他红楼景观对比,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演出和园林,评价也最挑剔,核心诉求是“项目能否展现我心中的红楼”。
普通游客更关注“体验本身”——园林美不美、演出精不精彩、自己在园里舒不舒服,至于景观与《红楼梦》的关联,可能不是首要考虑的。
“打卡型”年轻人则更聚焦“社交属性”,比如有多少网红打卡点、哪个机位出片、打卡点有没有独特性,这是他们最关心的。
对《红楼梦》不甚熟悉的年轻人,我的建议是:提前读一点《红楼梦》原著,再了解一下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不用追求“读完读懂”,哪怕只是熟悉几个核心人物、关键情节,再去体验情景园林和演出,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细节,文化获得感会明显提升。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戏剧演出实景。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柏锋 摄
中国青年网:戏剧幻城采用“以体验引导阅读”的逆向路径——游客先沉浸式体验,可能再去读原著,这种模式在经典普及上有什么独特优势?
何卫国:这种路径的优势很突出,尤其针对当下的青年群体。
《红楼梦》的阅读是有门槛的,加上现在大家习惯碎片化阅读,很多年轻人对这部长篇经典望而却步。而戏剧幻城的情景园林和沉浸式演出,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原著的典型场景和经典情节;更重要的是,它以“读者”视角引导游客从不同维度解读红楼,这种“体验”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让游客主动产生“我想知道更多”的兴趣——当兴趣被激发,他们才会愿意去翻开原著,这就实现了从“体验”到“阅读”的转化,对经典普及很有帮助。
中国青年网:戏剧幻城开创的“文学IP+沉浸戏剧+读者共情”模式,是否代表了古典名著活化的新路径?其他经典作品能否借鉴这一模式?
何卫国:这肯定是一种有价值的新路径,也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思路——核心是“挖掘经典的当代价值”,即找到契合当下大众审美和情感需求的文化元素,通过解构与重建,让经典与当代人产生连接。
但要注意,《红楼梦》IP有其特殊性,其他古典名著不能完全照搬。比如《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纸上园林”,本身就自带文化流量;而且它的内容丰富复杂,留给后人的诠释空间很大,还有一代又一代的“红迷”群体提供“读者故事”,这些都是其他名著难以比拟的。所以,这一模式的“思路”值得借鉴,但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结合不同经典的特点去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戏剧演出实景。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柏锋 摄
中国青年网:戏剧幻城既“只有红楼梦”,又“不仅仅只有红楼梦”,融入了现代人生、教育反思等议题,您如何看待这种“核心聚焦+外延拓展”的策略?创新的边界在哪里?
何卫国:这种策略是对的,能更好地挖掘古典名著的当代价值——毕竟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能跨越时空,与当下人的生活产生共鸣。
但边界也很清晰:既然叫“只有红楼梦”,核心就必须是《红楼梦》。所有融入的人生、教育、成长等议题,都应该围绕红楼旨意展开,不能脱离原著的内核去“另起炉灶”。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就失去了作为“红楼文化景观”的独特性,也容易让游客混淆“红楼本身”与“延伸议题”的关系。从目前来看,戏剧幻城在形式创新和精神内核的契合上,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