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公报显示,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创人类历史新高。很多人可能会问,常说的“温室气体”都有哪些?现在的浓度是多少?浓度升高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什么是温室气体?我们可以先联想日常生活中“睡觉盖被子”的场景。我们睡觉时,被子能阻挡身体热量散失,帮我们维持舒适温暖。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就像是地球的“保温被”,能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红外线,把部分热量留在大气里,从而维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
温室气体并非单一气体,而是具有保温能力的气体总称,常见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以及氟化温室气体等。
温室气体的浓度如何衡量?
了解了温室气体,那么它的浓度如何衡量?温室气体的浓度是越高越好吗?来听专家的介绍。
我们说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就好比“地球保温被”的厚度——气体含量越高,被子越厚,留住的热量就越多。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主任 靳军莉:我们一般说的温室气体,是指的它的体积浓度,也就是说在多少个空气分子中,有一个温室气体的分子。那么比如说,我们常用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单位是ppm,也就是说1ppm就表示在100万个空气分子中有一个二氧化碳的分子,所以其实浓度是非常低的。那么氧化亚氮和甲烷它的单位是ppb,它表示十亿分之一,也就是说1ppb表示10亿个空气分子中才有一个这种要素的温室气体的分子。
温室气体能为地球搭建一个“保温层”,这种自然形成的温室效应是地球孕育生命的重要条件。科学研究指出,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会从现在的15℃下降到-20℃左右,许多生物将无法存活。但温室气体也不是越浓越好,因为随着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地球的“保温被”会越来越厚,过度的温室效应会打破气候平衡,引发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追根溯源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受何影响?
全球温室气体的浓度为什么越来越高呢?它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中指出,人类活动持续排放二氧化碳、野火频发带来的额外排放,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等“碳汇”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下降,是造成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原因,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气候恶性循环。那么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具体情况如何,人类活动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再来深入了解。
靳军莉:大气中温室气体的这个浓度,可以简化想象成是一个蓄水池和它这个里面水面的高度的这个关系。那么当进入的水远远多于这个流出的水的时候,蓄水池的水面就会上升。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也是这个同样的道理,它的浓度的上升或者是下降主要是受到了碳源和碳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所谓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CO )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则是指从大气中清除并储存CO 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两者是碳循环中对立统一的概念,共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靳军莉:对二氧化碳来说,有能源、建筑、工业,还有交通,包括农业等,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那么同时,在碳汇的方面,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都是碳的主要的碳汇。那么这两方面的这个共同作用就会决定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是上升还是下降。
氟化温室气体浓度增速放缓或下降
但并非全部温室气体浓度都在快速增长,含氟元素的一类温室气体就是例外。这类气体完全由人类活动产生,曾广泛用于冰箱、空调制冷剂、泡沫塑料发泡剂等,对气候和臭氧层均有严重威胁。但在全球合作的背景下,目前已限制此类温室气体相关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因此其浓度出现增长缓慢或是轻微下降的趋势。
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主要原因
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化石燃料燃烧、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远超自然吸收能力,但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清除过程”却十分缓慢,排放多、消耗少,最终导致浓度不断突破历史峰值。
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据专家介绍,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核心表现之一就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重发,对农业、能源、健康等多领域产生影响,从10月15日持续了近半个月的全国大降温,也是受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产物之一。
全球变暖背景下 极端天气频发
暴雨、热浪和干旱,现在正以更高的频率和更大的强度出现,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最直观的“体感信号”。大气中持续攀升的温室气体浓度,如同不断加厚的“保温被”锁住多余热量,让大气、海洋等圈层的能量和水汽循环变得更活跃、更不稳定,从而催生更多强度更大、频率更高的极端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工程师 岳思妤:比如席卷北半球的持续性热浪,再到美国加州的森林野火,其背后都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驱动。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种植带北移西扩
全球变暖也让农业生产面临更多挑战。高温热浪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会导致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减产。气温升高也打破了原有农作物生长的温度限制,让原本不适宜种植的高纬度、高海拔或干旱地区,因热量条件改善,逐渐具备作物生长基础,我国多熟作物种植带已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出现不同程度北移、西扩。此外,高温热浪还会引起热带疾病广泛传播、过敏反应加重等健康风险。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关乎人类福祉的全球话题。
应对气候变化 我们能做些什么?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工程师 杨啸: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们要建设更加精准、快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升对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城市建设、公共健康等领域,都要提前考虑气候风险,让社会具备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推动国际合作 共护全球气候
大气无国界,应对气候变化同样离不开全球协作。中国始终主张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将低碳理念融入国际合作;同时积极推动气候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为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供实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