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高原特色农业的核心产区,云南依托独特的气候与生态优势,孕育出茶叶、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享誉全国的特色产业。近年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立良法、督实效、建阵地三维发力,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力量。
以立良法促善治
法治是产业发展的定盘星。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从本地需求出发,立法工作聚焦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痛点、堵点,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云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作为省人大常委会年度重点立法项目,精准聚焦云南特色农业,将茶叶、咖啡、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纳入法治化保障范畴,同时还明确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扶持政策。
保山市人大代表、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加维介绍,2018年他就提议新寨村发展咖啡产业,配套好道路、水源等基础设施。“意见提出后,80%的需求逐步落地,未解决的问题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方案。”在各级人大的助力下,新寨村已建成精品咖啡庄园5座、入驻咖啡企业10余家,通过咖啡产业发展,带动种植、加工、展销、休闲、观光等多元产业和业态,形成“村委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庄园+”经营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新寨村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本村咖农的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针对特色产业的个性化需求,为破解古茶树资源“保护难”问题,制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明确资源普查、品牌打造、文旅融合路径。“十四五”规划期间,指导文山、德宏等民族自治地方制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咖啡产业发展条例》等12件单行条例,让特色产业发展有法可依。
此外,今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还推进修订农作物种子条例,废止荒山有偿开发若干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等相关立法工作,持续优化特色农业强省建设的法治环境。
以督实效促发展
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关键问题,将监督实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在做特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过程中,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的短板,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至关重要。2024年9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开展专题询问,聚焦如何做特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对政府工作进行“现场体检”,为全省“三农”工作“把脉开方”,推动相关部门明确整改方向,将询问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效。
“在人大的有效监督和推动下,各部门分工合作,上下联动,将监督要求切实转化为行动实效,不仅解决了老百姓在产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而且对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完善产业链衔接也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保山市昌宁县鸿坤农牧总经理李志娟对此深有感触。
以持续监督推动产业发展。早在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开展旅游“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今年9月,又审议《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落实情况报告,明确加快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今年7月,丽江古城区游客暴增至200多万人,景区运营压力凸显。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杨小华等赴现场调研,将问题反馈至市人大,市政府迅速投入200多万元,修缮道路、停车场,改善住宿餐饮条件,有效缓解了接待压力。
“我常以游客身份逛束河古镇,发现水渠水草堵塞、车辆占道、广告牌乱设这些问题,提交建议不到一周,相关部门就开展了专项整治。”丽江市古城区人大代表王美莲的“较真”,换来了古镇的蝶变:如今的束河古镇,水渠清澈见底,车辆停放有序,古街风貌与商业氛围相得益彰,成为丽江农文旅融合的样板。
以建阵地强服务
阵地建设是代表议案建议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的中转站。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源头提质、办理增效、创新机制”全链条工作方式,通过建强代表活动阵地,推动代表履职下沉一线,让服务产业、服务农户更精准、更高效。
“当代表就要深入产业、心入农户,让履职答卷有泥土味、茶香味。”走进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古树茶专业代表工作站,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周增智正拿着检测报告,给茶农讲解古树茶品质分级标准。这里不仅是他的履职阵地,更是昌宁茶农的致富加油站。
依托专业代表工作站,周增智探索“站点+产业+服务”融合模式,对茶农开展精准服务。针对茶农制茶技术差,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开展手工制茶培训;针对好茶卖不上好价的痛点,推动建立古树茶地理标志认证体系;针对销售渠道窄的难题,对接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如今,漭水镇茶农户均年增收从1.2万元提升至2.8万元,曾经“散小弱”的茶产业,蜕变成“精专强”的支柱产业。
周增智的履职故事是云南省人大建强代表活动阵地的缩影。从2014年云南省启动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至今,全省共建成代表活动阵地14556个,实现了“家”“站”“室”代表活动阵地建设全覆盖。2024年,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的优化升级,推动代表履职迈进“云时代”,打造全天候的社情民意“直通车”。
“专业化”是阵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云南省已建成专业代表工作站393个,涵盖民族团结、基层治理、基层立法、中药材种植、家畜家禽养殖等多个方面。这些线上线下代表活动阵地,不仅是收集民情民意的“前哨站”,更是助力产业发展的“信息港”和“议事厅”,为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改善民生、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效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