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紫禁城中轴线朝北走,穿过乾清门,再往西边走,穿过月华门,迎面便是养心殿。201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宣布,将对养心殿进行保护修缮,对建筑本体进行“研究性修缮”。
“闭门修缮了10年的养心殿,今年将重新开放。”近日,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养心殿是紫禁城里著名的建筑之一,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自清代雍正继位后,先后有8位皇帝在此居住理政,它既是帝王寝殿,也是清王朝的权力中心,在故宫博物院诸多宫殿中具有独特的政治寓意。
故宫博物院既是一座博物馆,又是一个古建筑群,保留了大量明清官式彩画。彩画作为古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养心殿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帝王寝殿的彩画印记
漫步在紫禁城的朱红宫墙间,不经意间抬头便能看到那些跨越数百年时光的梁枋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木质梁架结构,为保护木材免受水汽侵蚀和虫蛀侵害,古人最初在梁枋表面施以黑漆、桐油等防护性涂料。随着工艺的发展,单纯的防护涂层逐渐演变为精美的彩绘艺术,甚至成为彰显等级的重要装饰。
据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研究馆员杨红介绍,故宫博物院彩画种类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龙纹、龙和玺等高等级彩画,以及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历史档案显示,养心殿在雍正七年、乾隆元年和同治十二年经历过三次大修,留下了许多明清时期风格各异的彩画。
文献记载,明末养心殿作为皇帝寝宫,多采用规整的旋子彩画;康熙时期,养心殿的功能发生转变,被改作造办处,但仍延续旋子彩画这一风格;雍正时期,养心殿成为政寝合一的场所,室内装饰发生较大改动;乾隆时期,养心殿正殿室内外的大木彩画等升级为象征皇权的龙和玺彩画,后又新增了象征阴阳调和的龙凤和玺图案。
颜色与纹饰是彩画最直接的展现形式,若要深入了解彩画的制作工艺及其保护修复方法,彩画本身的基础性分析至关重要。然而,面对整座宫殿内无处不在的彩画,如何进行全面系统的整体分析是一个巨大挑战。
现场观察是第一步。故宫博物院文保标准部标准检测组组长、副研究馆员李广华回忆道,当时她和杨红等同事一同前往养心殿进行实地勘察。在现场,大家凭借各自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从不同视角出发,共同判断需要重点分析的区域,之后依据彩画位置和纹饰等特征将养心殿划分为了正殿、燕喜堂、体顺堂、东西围房等区域。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彩画本身的破坏,他们从彩画破损相对严重的位置小心翼翼地提取了一些颜料样本。
大量的分析工作还是在实验室里完成,而有趣又宝贵的发现也诞生在显微镜和光谱仪器下。“剖面层次结构分析是彩绘类文物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颜料层的厚度以及叠加层数,从而判断取样位置是否经历过重绘等修复过程。”李广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随后我们会对颜料或地仗(即彩画的基底材料)进行成分分析,进一步判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成分。”
据杨红介绍,为了遵循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采用原材料与原工艺对彩画进行修缮尤为关键。因此,这些科学检测结果能够为后续彩画研究及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受环境因素影响,养心殿的外部彩画相较于内部彩画遭受的破坏程度更深。因此,外部彩画大多属于晚清时期,而内部彩画则留存了一些更为久远的时代痕迹。但仅凭这些微小的彩画颜料和地仗微粒,如何更细致准确地洞察彩画建筑的整体历史变迁呢?
“一些典型颜料成分、地仗成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为彩画断代提供关键依据。”李广华解释道,“如乾隆时期,彩画开始大量使用一种从欧洲进口的蓝色颜料Smalt;晚清时期,人工合成颜料群青替代了石青的使用……这些颜料在不同时期的更替使用,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标记。”
作为彩画基底的地仗层同样蕴含玄机。早期的地仗较薄,清中期地仗变厚,多掺入面粉呈灰白色,清晚期则改用猪血调制成深褐色。以养心殿西围房南侧外檐彩画为例,通过对其地仗层的科学分析,可以判断出其为乾隆时期的彩画遗存。
有趣的发现还来自养心殿东西暖阁。顶棚以上梁架的旋子彩画不仅被确定为万历年间所作,还暗示其可能由两支工匠团队分别完成。此外,养心殿天花板下的大木彩画,还被发现同时使用了直接在彩画颜料上涂刷颜料或贴金和先制作地仗再绘制颜料的两种“过色见新”(即在旧彩画上直接涂刷相同颜色颜料,使彩画看起来更新)方式。
“秘密花园”里的神秘壁画
修复前的病害扫描、修复中的仪器诊断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介入,使得越来越多的文物谜底被一层层揭开,那些隐匿于精致笔触与绚丽色彩背后的古老故事正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文物保护也从“抢救性修复”逐渐转向“预防性保护”。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年近花甲的乾隆皇帝为了“退休”后能有一处静谧之地安享晚年,于是精心打造了一座花园——位于故宫博物院东北角的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
在这座暂未开放的“秘密花园”内,有一处两层高的室外封闭戏台建筑叫如亭,为修建“乾隆花园”时同期建造。在这样一个隐秘又精妙的建筑里,有着故宫博物院极为罕见的原址壁画——如亭壁画,分布于一层围廊的南、西、北三面墙壁上。
“与一般寺观壁画和石窟壁画不同,如亭壁画是在木质护墙板上绘制的。”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赵鹏说,护墙板常见于明清官式建筑室内墙面,如亭的做法是先将木板拼接起来,然后在上面涂抹灰泥地仗,最后才绘制壁画。然而,这种特殊的载体使得壁画格外脆弱,再加上如亭处于半开放的环境中,目前木板已经变形,壁画表面也出现了严重的龟裂和裂纹等,壁画画面信息已经模糊不清。
为了重现壁画原貌,通过多光谱、高光谱等光谱成像技术对壁画表面图像进行信息增强以及隐藏信息提取后,李广华惊讶地发现,在西面墙体褪色的彩绘层下,竟是一幅“百鸟朝凤图”。这一发现将如亭与慈禧太后联系在一起,也引发了新的历史疑问:在乾隆花园里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慈禧时期元素?
围绕这一发现,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研究团队展开了验证。借助拉曼光谱仪,对如亭壁画中的颜料样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成分鉴定,依靠高灵敏度的光谱检测技术,最终在如亭壁画中发现了老化的巴黎绿和人造群青颜料。
史料记载,19世纪初,人工合成颜料巴黎绿在欧洲作为绘画颜料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并在晚清建筑彩画中大量出现。至于群青,粤海关贸易统计册记录其最早于1860年出现在中国。这些科学证据与《清宫内务府奏销档》中所记载的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修缮记录高度契合,有力证实了现存壁画为光绪时期重新修缮时所绘制。
明确壁画所属的历史年代只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弄清壁画病害形成的原因则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的关键。温度和湿度的大幅变化会让壁画内部材料“热胀冷缩”,长此以往,颜料、胶结材料和地仗材料就会老化,从而导致壁画空鼓、开裂。为了精准检测壁画的损伤情况,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大学团队运用“激光全息技术+声波探测”这一科技组合手段,成功发现了壁画浅层存在的空鼓和细小裂纹。
在查明壁画具体的病害成因后,亟待攻克的难题便是如何保护与修缮。“壁画处于半室外环境,且依附于木质护墙板之上,这使得保护与修复工作困难重重。如何在尽量不损害壁画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其面貌,仍需我们持续努力。”赵鹏说。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刘雪云